第二十二谈:无为胜有为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无为教育”是个新名词,又是一个老方法。可真要弄懂弄通还真不容易。我的一位同事,从他的孩子还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就给孩子从出生到二十岁,制定了四个“五年计划”,他就是一个目标,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读到美国的哈佛去,他相信大学毕业的自己和妻子都有这个能力。孩子出生以后,他以超人的耐力和细致,开始了自己的宏伟计划。十年过去了,他的孩子果真“连蹦带跳”地冲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火箭班”,而且孩子表现的非常“优秀”,获得好几个省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大奖,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和这位老兄不期而遇,虽然还不到四十,但他已是华发虚皱,老态初显,然而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次家长会,老师竟毫不客气地对他的孩子和他提出了批评。

  原来几天前,他和妻子同时出差,于是细心的妻子便替孩子买了些面包、火腿肠之类的,让孩子权做一餐午饭。到了吃饭时,孩子吃完了面包和火腿肠,却对着手里的易拉罐饮料犯了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竟不知道怎么开,正巧碰上了班主任。班主任说,孩子学习很优秀,却是一个高分弱能的孩子,如果这样一个连易拉罐都不会开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搞不好就可能培养了一个“废物”。

  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先生教育孩子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我是搞数学的,又是北大教授,可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进行任何辅导。他后来没有考上北大附中,我不责怪他。我对他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很低。他只要不学坏,有多少能耐就念多少书。我从不问他的分数,只看其品行,给其发展的空间。”很多年前,丁老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在北大读硕士了。

  不少的家长都普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必须严加管教,给他提出一个较高的目标(其实是只看分数的目标),然后时时提醒和教育,孩子稍有懈怠便立即给予训诫,使其永不停步。即使“进两步退一步”,毕竟还能进一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方法,因为确实有不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逼迫着走向成功的,其根据是:人都有惰性,而孩子比成年人更缺少理智,更缺少经验,所以凡事不能依从孩子。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

  其一,父母确定的目标是否是基于孩子的强势智能(一种相对突出的天赋),假如不是,即使取得所谓成功,但很可能影响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种更大的成功。

  其二,被父母“逼迫”走向成功的孩子,其独立人格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也存在着一种生命本能的缺陷,因为独立人格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片面地追求虚荣,苛刻孩子的聪颖,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学习上严看死守,分工陪读,孩子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一定会产生逃避和叛逆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会走向极端,包括离家出走误入歧途。

  其四,缺少了一种自主发展,孩子就必定缺少快乐,缺少创新精神,而这都是人的本性。

  其五,不可否认,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后天开发,但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基于孩子个性的“土壤肥力”成长起来,忽视孩子的自主发展和喜好,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硬塞给他,只会压抑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一大部分家长适得其反,品尝自己酿的苦酒。

  由此看来,“逼迫”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并不好,尤其是对那些独立性特别强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法就更存在方面取得成功,也存在着一种生命本能的缺陷,因为独立人格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