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833辞官回乡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第734章833辞官回乡

  大明的历史从嘉靖朝进入隆庆朝以后,政局就一直动荡不定。

  隆庆元年本来是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时候,可处理了嘉靖皇帝的丧仪后,紧接着就闹出首辅之争,徐阶和高拱斗得不可开交,最后以高拱致仕离开而结束。

  隆庆二年,作为政争的胜利者徐阶因为隆庆皇帝不喜,也选择致仕离朝,大明政局进入一个平稳期。

  而到了隆庆三年,一开始也算无事,甚至朝政有蒸蒸日上的迹象,可皇帝忽然就起了召回高拱的想法。

  同时,做为高拱老对头的徐阶家中也是突遭变故,徐阶案终于还是爆发了。

  徐阶案,指的是隆庆年间发生的一场和徐阶有关的江南地区土地投献案件。

  隆庆三年,海瑞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应天十府,查看吴淞江水并允许农民检举乡官的不法行为,勒令乡官退还侵夺的民田,同时认真平反冤状”。

  实际上,海瑞将该案定性为田地纠纷,有大事化小的嫌疑。

  关于徐阶案,历史记载甚多,不过《明史》却较为简略,“(海瑞)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

  《明实录》中并无海瑞审理该案的直接记载,不过为了弹劾海瑞,时任吏科给事中的戴凤翔在奏章中提到了该案的审理过程及结果,“禁佃户不得完租,贫民不得偿债,皆迁颠之甚”。

  而海瑞也确实提出过“退产过半”的建议,所以万斯同在编修《明史》时,很可能因此将徐阶案理解成为普通的田地纠纷。

  而最后徐阶的两个儿子及多个子侄,一家十余口被罚充军戍边,其实就是按照投献罪进行的判决,只是和后世大部分人想的不同的是,真正把徐家子送入牢狱的并不是海瑞,而是他人。

  至于何人会下此重手,其实满朝文武中能做到的屈指可数,自然很容易就能猜到。

  只不过,海瑞作为徐阶案的发起人,加之他头上的青天之名,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以为此案就是海瑞办的,因为此时的大明似乎也只有他才能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把前首辅家的子弟判罚充军。

  而此时的新郑高府里,高拱正在设宴款待卲方邵大侠。

  陈洪在宫里说了高拱不少好话,让隆庆皇帝起了重新启用高拱入阁,帮他处理政务的念头后,消息传开算是恶了不少人。

  陈洪现在在内廷已经举步维艰,日子非常难受,而同时内廷和外廷一些人也开始针对卲方,打算办了他。

  虽然这段时间卲方在京城用高拱的名头结交了不少官员,可这些人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出来为他站台的,毕竟高拱回京的旨意还没有发出,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能够把消息传给他,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知道自己处境怕是不妙,卲方一狠心直接抛弃京城经营的人脉,偷偷离开了京城。

  从陈洪给他的消息中可以看出,隆庆皇帝已经要召回高拱,只是还在等。

  具体等什么,卲方当然是猜不出来的。

  而这次离开京城,卲方也没有回丹阳,而是直接到了新郑。

  这次卲方再登高府,待遇和前次是截然不同。

  高拱不仅安排家人开中门迎接进来,自己也出到二门迎接,还在府里最豪华的花厅设宴款待远道而来的卲方,这令卲方雀喜不已,觉得脸上有光。

  “邵公子年少有为,当初初见时老夫还真看走了眼。”

  高拱举杯和卲方碰了一下后,开口说道:“这杯酒算老夫给邵公子赔罪了。”

  说罢,高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卲方不过就是乡野小民,那里敢在高拱面前托大,也急忙饮尽杯中酒。

  待高拱放下酒杯,就抢在侍女前面提起酒壶亲自给高拱斟满,然后才是自己的酒杯。

  这次在京城,卲方才算是开了眼界,也知道以前在他面前那些所谓的“大人物”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别说他以往在丹阳结交的不过都是地方上五六七八品的小官,就算是三四品的地方大员,到了京城这个地方也得老老实实的盘着,即便面对六部衙门里五六品的小官,也得小心伺候。

  没办法,自己要办的事儿,缺了他们就会横生许多变故,可不就得好好伺候。

  许多事儿虽然是听那些人说的,可他也亲眼见识了几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