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波澜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大秦的国力还没繁荣昌盛,文化却先繁荣起来。

  笔墨纸砚的需求大大增加。

  尤其是纸张,被官府大力推广,工艺和产量大幅提升,成本不断下降。

  有钱的用上品,没钱的用下品。

  除了粗糙一些,写字绝对没问题。

  纸多了,书就多了。

  以前被士族豪强视若珍宝的东西,现在也没那么珍贵了。

  中等之家,也可卖上几本摆在家中充点门面。

  书籍逐渐普及,读书识字不再是士族豪强的专利。

  官府大力督办庠序,庶族子弟逐渐崛起,大兴城内坊市之间,常可听见朗朗读书声。

  魏晋的玄学空谈之风,被注入大秦的刚劲尚武之气后,一扫昔日之颓靡,逐渐积极向上起来。

  士人的气质发生很大的改变。

  魏晋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着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

  在杨峥看来,凡是不接地气、脱离群众的东西,全都是扯蛋,还是翻来覆去的扯……

  两晋士族的堕落无能,跟清谈有莫大的关系。

  而现在士人相聚,谈论的话题转为天下苍生,治国治民。

  兴之所至,要么对酒赋诗,要么拔剑起舞,互相切磋,然后发一通豪言壮语,“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士人逐渐恢复成杨峥想看到的样子。

  其实治理文化比治国简单多了。

  当年汉武帝独尊儒术,也就一句话的事。

  儒学在大秦虽然还是主流,但其他学派也在快速成长之中。

  儒学反而跟其他学派有渐渐融合的迹象。

  天下一统,大秦蒸蒸日上。

  西域问题也就逐渐摆上台面。

  这么多年的渗透,西域早就成了华夏文明的后花园,建筑、语言、服饰、穿戴,越来越趋近中原,各国都认大秦为宗主国,没有大秦的册封,诸国的继承都不合法。

  不过他们对兵权仍旧不愿放弃,这似乎是他们最后的固执。

  正当杨峥思索如何施压时,赵阿七匆匆来报:“陛下,漠西羌胡大举入寇凉州!”

  “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杨峥一愣,旋即不怒反喜,“来了多少?为何造反?”

  “东迁的嚈哒人,南下的高车、鲜卑等部,联合北地胡共二十余万众!”

  诸胡融入华夏一个长期的过程。

  杨峥解决了鲜卑、匈奴、羌胡,割了一茬韭菜,现在又生出新的。

  不过二十多万众,听起来有些吓人。

  这么大规模的东迁,肯定是原因的。

  赵阿七接着道:“从去年开始,雍凉便出现大旱的迹象,草原受灾更为严重,旱灾连着蝗灾,牛马死伤无数,只能东迁劫掠我大秦!”

sp;“他们这么大的胆子?”杨峥一愣,旋即不怒反喜,“来了多少?为何造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