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挑战者直接撞枪口(今天六千字,拆两更,晚上还有)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考前的熟悉场地和热身,当然是有东海大学的老师监督的。

  所以顾辙当然不可能直接练即将在荷兰格罗宁根举办的icho全球总决赛上被考到的那个实验,否则就穿帮了。

  今天一整天,顾辙的计划都是练练基本功,把有机分液萃取、冷凝分离这些明天正式考试会用到的重要技能,最后磨合一下。

  具体过程没什么好赘述的,反正都是枯燥的化学内容,外行人都不会感兴趣那种。

  顾辙的操作很是稳健熟练,对分层混合溶液的密度差掌握很是精准,对挥发分离的运用也是炉火纯青——

  这么说有点抽象,通俗类比一下,就相当于他对密度分离的掌握,可以超过白了就是一个“用油水互斥特性防止要萃取的目标溶液产生挂杯误差”的操作。

  比如,学过初中化学的都知道,很多化学实验,配置溶液的时候,精度都会要求“精确到0.01毫升”,也就是分析滴定管半滴的量。

  但很多人念书时想过没有:用滴定管控制0.01毫升确实不难,但那么精确地配好溶液,后续反应过程还得在各种容器里倒腾,溶液不会产生“挂壁”么?

  (可以稀释、洗烧瓶洗试管的实验不在讨论范围内。这里只讨论那些不许洗不许稀释的情况。)

  这都不需要化学知识,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能想象——茅台喝完后,杯壁上还能挂个零点几毫升呢。

  如果这些误差不抹除,做不到“容器壁上一点都不挂杯”,那你前面调滴定管再精确,也是徒劳无功。

  这时候,保护性地在要萃的溶液上,再加一层互斥的溶液,对于解决挂杯误差,就很有帮助了——

  还是拿鸡汤举例。蒸过滇南汽锅鸡的人都知道,当你倒鸡汤的时候,只要那层黄澄澄的鸡油足够厚,那么在液面下降的过程中,你用手去摸锅子内壁,就会发现上面只有油,而没有清汤。

  这就是利用了油水互斥、亲水除,做不到“容器壁上一点都不挂杯”,那你前面调滴定管再精确,也是徒劳无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