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朝廷钦差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官员,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贞观二十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访民间疾苦,赈济穷乏。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连续剧《神探狄仁杰》某集中说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黜陟使”一事,但字幕打出的却是“黜置使”。“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从无“黜置使”一职。

  除了黜陟使外,唐朝初年也常临时简派官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称为观风使、观察处置使。

  《新唐书》记载,贞观初年“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很显然,这是临时简派去处理自然灾害的巡视组。

  在这里,李夔忽然想起了一个有趣小故事。

  在《新唐书》记载,马周奉李世民的命令,作为特使去地方州县巡视。马周是历史上著名的吃货,《新唐书》说他:“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马周好吃,到了出任钦差大臣的时候,也改不了这个毛病。马周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求州县杀鸡接待。钦差大臣权力那么大,州县官员不敢得罪,只好杀鸡招待马周。马周是吃得痛快了,负责接待的小吏可就犯愁了。原因很简单,招待费超标了,小吏必须把事情说清楚。

  小吏没办法,只好把马周吃鸡的事情,向朝廷反应。贞观朝风清气正,钦差大臣吃了几只鸡,可是惊天的大案要案。这里的惊天不是形容词,是真的惊动天子李世民了。李世民派人调查,发现马周吃鸡罪证确凿。

  李世民把马周召回京城,严厉批评马周说:“我禁止钦差大臣吃肉,是怕州县接待费用过高,造成百姓负担沉重。你为何不顾我三令五申,居然要天天吃鸡呢?(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

  马周被李世民骂了一顿,这还不算完,李世民还将马周的罪状张榜公布,全国通报批评。李世民不但批评马周,还把他的官职免了。(榜吏斥之。及领选,犹废浚仪令。)

  笔者通过马周吃鸡的事情,观察出贞观朝的两个现象。一是贞观朝的风气实在是太正了,堂堂的御史吃鸡,居然成了惊天大案。第二个就是李世民对马周的处罚确实够严厉。马周是李世民非常喜爱的才子,李世民在处理他吃鸡问题的时候,可以说是毫不手软。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李世民能成就“贞观之治”的伟业,确实不是偶然的。这一点,从史书记载他在治理公务接待问题的典故就可以看出来。李世民治理公务接待如此成功,难怪能成为“千古一帝”。

  所以钦差官职品级或许不大,但是他受到皇帝差遣外出所办的这件事却有着极大的权利。就像电视里的特派员一样,或许官不大,但是在他的职责范围内确有着极大的权利。

  钦差大臣虽然没有官职也不能调动兵权,但他毕竟是可以代表皇帝作出一些决定的人,那是不是钦差到了任何地方,都会让地方官员无比尊重,甚至会导致一定程度的不正当风气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因为钦差大臣的权力很大,而且还有一定的自主性,基本上可以担负起地方的管理职务,所以相对应的地方官员对于钦差大臣必然是有求必应的,长此以往一定会把钦差大臣给“惯坏”。

  不过皇帝必然也能想到这个问题,所以也针对钦差大臣设定了一系列的管控措施,防止他们以权谋私、为所欲为。

  因为钦差大臣的身份非常特殊,所以清代中央就针对这个群体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比如说对钦差大臣的职权、随从人数以及行为规范作出了明确的限制,严格禁止钦差大臣对地方官员的所作所为过多干预,只允许他们按照实情上报中央而已。

  同时,在规定中,地方官员在接待钦差大臣的时候,所用的交通工具、驿站规格等都有明确限制,严格把控钦差出行的排场,禁止铺张浪费。上面所说的李世民申饬马周之事,可以算是一个小小的典型。

  在处理政务的问题上,钦差如果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必须要和地方官员联名上书朝廷,在获得朝廷的同意之后,才能按照规章办事。

  所以说,既然皇帝敢给钦差大臣无上的权力,自然也就做好了万全准备,防止钦差大臣利用职权之便谋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