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艰难抉择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越国国都会稽,因依会稽山所建得名。会稽山原称为茅山,传说大禹召集全国的诸侯酋长至此,“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大禹死后便葬于茅山,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后人改茅山为会稽山。会稽者,会计也。

  在会稽城之西,有一条西城长街。会稽城以王宫为中心,纵横分布着八条大街。这西城长街上设有南北两处集市,也就是坊间了。而大夫文种之家就居于这西城长街的北坊边上。

  此时已进5月,昼长夜短。文种散朝之后回到府上时,天色尚早。

  在文种的府门外,立着一位四十上下的中年人,身着青衣,头上裹着一方青布头巾,颌下留着一缕山羊短须,方脸窄眉,便是府上的官家文会了。

  文管家领着几个仆人上来接住文种的车驾,御者武戬扶着文种下车,一个马夫把两匹枣红大马拉进府中的马厩自去刷马,另两个仆从把那驾敞盖马车从侧门推进府去。

  文种面色悒郁,对上来的文会嘱咐道:“如果范蠡将军那里有人送来任何消息,不得耽误片刻,要立即报我知晓!”

  “小人正欲报与大人:有一人自称吉农,说是要面见大人。小人问他从何而来、见大人有什么要紧事,他都不愿说明,只说见了大人便清楚了。”

  “他现在在哪里?”文种住了脚,回身盯着文会问道。

  “小人请他先在偏厢候着,我现在便去请他来见老爷。”

  文种点点头,对身侧的武戬笑道:“你还记得这吉农罢?当时我们和范蠡他们一起从楚国郢都来到会稽,就是这个吉农,武功高强,你俩谁都不服谁。一路都互相掐架,让我和范蠡又好气又好笑。”

  武戬道:“这老家伙来啦,我倒是想去瞧瞧他。我们也很久没见了罢?”

  文种摇摇头:“待我把事情处理妥当了,你两个冤家倒可以见见。”说着穿过门内的那道屏风,踏步入堂,对文会道:“等会儿你把他带到书厢来见我。”

  文种刚步入正堂,夫人姬妾们便迎了上来。文种也没怎么理会,寒暄了几句让她们自去了,自己却独自到了书厢。

  这书厢房是一间木壁板房,北面一眼雕花木格牛皮窗极小。房间南面上首放着一张几案,几案后有一架木橱,橱上堆着各色竹简史籍。

  文种盘膝坐了,有侍女进来献茗,这茗已经用井水沁过。文种一仰脖。一股凉意顺喉而下,心火便息了大半。

  不到片刻。文会领着一人进得屋来。那人看上去是一个五十余岁的老丈,脸上的皱纹极深,发须花白,但是精神矍铄。

  老丈跪下施礼毕,却没有开口。文种会意,便令文会出屋。关上书厢之门,嘱咐道:“没有我的吩咐,他人不得擅入书厢。”

  吉农见面前之人,略有四十上下。身着朝服,面容和缓,乃谦谦君子。

  “小人乃是范蠡将军的家奴吉农,受我家公子之命来与大人送信。大人还记得小人罢?”

  文种道:“你起来罢,我们也很久没见了。我怎么会不记得你?你家公子在固城山还好?”

  “形势紧迫得很,公子之意,说是越国之内,唯大夫有存国之智。”

  文种接过吉农呈上来的一只白色锦囊,展开看时,却是范蠡的亲笔书信。信上主要阐述了越军在固城山的严峻形势,还有就是希望文种能够独挡大任,说服越王,向吴国求和:

  “虽然乞和一事大王难以启齿,群臣为了避卖国之名,都不愿当此重任。但是我们如果再不出手乞和,待吴军剿灭了我固城山上的主力,那时候再向吴王请文会出屋。关上书厢之门,嘱咐道:“没有我的吩咐,他人不得擅入书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