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迁都姑苏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伍员受吴王之托,带领一帮能臣巧匠,兴水利、振农桑。待国力稍有缓和,便和吴王计议,欲筑城迁都。

  伍员上书道:“吾国都城梅里,偏僻狭小,又无屏障可依。一旦战事四起,前无据守之地,后无藏身之所。依臣之见,梅里不足为都。而国之都城是一国的命脉所在,所以臣请另辟宝地,修筑新都。”

  吴王深知迁都大事关系到国脉兴亡,知群臣各有说辞,为了获得大臣的支持,吴王把伍员之书遍视群臣,在朝堂商议定夺。

  群臣各抒己见,无外乎正反两方,反对者主要担心的是劳民伤财。现在国事初定,就大兴土木,为施政者大忌。

  伍员力排众议,舌战群臣,说以利害,加上阖闾的鼎力支持,筑城之事终于取得一致。于是阖闾下诏,命伍员全权负责筑城事宜,选址建都。

  伍员便与被离一道,游历吴境,访查地形。一日来到姑苏山下,被离审度一番,对伍员道:“依我看来,这姑苏山前一片平地,风水极佳,可以造城。”

  伍员道:“一国之都,不但要便于居住,最重要的是要有防御功能。此处有姑苏山作为屏障,似乎可行。不如你我一同上山查访,再做计较。”

  经过一番查访,伍员认为被离所选之地地形甚佳,又亲自忖度山形地貌,尝水之咸淡。便上书吴王,决定在姑苏山前三十里筑一大城。伍员让画匠制好图形,大集工匠,开始开山引渠,修筑姑苏之城。

  此城围长四十七里。按周易之法,四个方向造八道城门,合天之八风;又于四个方向设八道水门,效地之八聪。哪八道城门?南方两道,为盘门、蛇门。北方两道是齐门、平门;东为娄门、匠门;西曰阊门、胥门。西门对着姑苏山,而南门面向越国方向,为姑苏城之正门。那蛇门之上,便刻有木蛇,头朝城内,象征越国臣服于吴也。

  伍员想着姑苏城孤立无援,虽背靠姑苏之山,而南面正门之前空无一物,无可据守之地。为防备南方越寇,便在姑苏的南向十里处再修建一座小城,名为南武城,城周围十里,造三门,唯东向不开门,欲绝越之光明神气,以佑吴之江山社稷。

  年余,二城修筑完工,城廓宫殿悉数完备。伍员奏明阖闾,上书请求迁都于姑苏。

  阖闾大喜,便下诏颁布迁都之令,迁梅里百姓商贾于姑苏城内。至此吴国便迁都于此,有俯视南方之志。

  且说这姑苏城内布局为前朝后市:左面为祖庙宗祠之地;右面为神坛祭天之所。正前为王宫大殿;后面为市井民居。阖闾依伍员制定的富民强兵之策,勤政爱民,充盈府库,无所不备。从此百业兴旺,都市繁华、百姓相安。

  伍员见诸事皆备,便上奏阖闾,大选民卒,教以战阵骑射之法,欲建立一支新式军队。因吴国在东,东为辰方,生肖属龙,伍员便为新军命名为“龙之师”。

  虽然专毅被吴王封为上卿,其时年不过十八岁。因为以前随父亲习武,弓马娴熟、武艺高强。后遵父命,改为习文。因专诸刺僚之功,被吴王授为上卿,其实只是一个虚衔而已。伍员便有意启用专毅,希望由专毅来打造这只龙之猛师。

  不料专毅上书吴王推辞道:“臣因为父之遗命有言,不得习武,从此为文。所以臣谨遵父命,无意于干戈箭矢。请大王另选能臣,以兴吾国……”

  吴王知专毅之能,下达诏命道:“专诸一人为寡人独取天下,居功至伟。有其父必有其子。专毅为勇者之后,定有定国之能。虽然文能安邦,但是大丈夫生于乱世,自当各出其力,为国建功。岂能身怀大才而的富民强兵之策,勤政爱民,充盈府库,无所不备。从此百业兴旺,都市繁华、百姓相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