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等(加更求票)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果有人问明朝官场上什么差使收入最高的话,或许有人会回答说盐道,还会有人说是河道。

  没错,盐乃是国家最重要的赋税收入来源,如两淮盐道衙门,每年国家核定下发的盐引就是十纲,共计十万引。这些盐引给谁不给谁,全凭盐运使和巡盐御史心意,盐商们还不将大笔银子乖乖地送到官员们手里讨好。

  至于河道,为了防治水患,国家每年都会拨下百万两银子巨款给黄淮河道修筑堤坝。这用进去多少土方、多少石料、多少人工,还不是河道衙门一支笔写个数字的事情。反正黄淮年年发大水,一冲,就是一笔糊涂帐。

  只要你做了这两个衙门的官儿,干上一任,五辈子的钱都赚回来了。

  不过,灰色收入总归是上不得台面的。人在官场上行走,哪里有没有仇人。你贪墨公款,收受贿赂,总归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只要政敌有心整治于你,要找罪名还不容易。

  因此,真正说起收入最高的职位,就只有每届各省乡试的大宗师了。

  大宗师临案主考,录取的举人按规矩都会到他那里去拜师,还得奉上一大笔谢师银子。

  银子的多寡不定,家境贫寒的考生五两可以,二两也可以,反正就是个心意。出身豪门的举人,几百两也是有的。

  一场秋闱下来,如果不碰到陕西那种只录取九十多人的情形,两三百举人总是有的,那么谢师银子就达到惊人的万两之巨。

  而这笔收入是合法的,谁也没有权力追究。道理很简单,这涉及到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学生在拜师学艺的时候,要交束休交学费,孔夫子收徒的时候还叫学生们给他一条腊肉呢!

  只要做一届大宗师,贫寒的官员们就能一跃挤进中产的行列。而且,还能收几百前程远大的学生,蓄养人脉。

  做考官内是朝堂上最抢手的差使,每到乡试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得面红耳赤。

  有鉴于此,国家就定了制度,你要想做乡试考官,可以,去考,择优录取,谓之大考差。

  还有,高品级的官员不许出任此职。

  六部尚书,各院部堂官你们就别凑热闹了。尔等已然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天下,现在又去做考官广收门生,是不是想结党啊?

  考官只能从七品以上,各部郎中以下含郎中之中遴选。

  第三,每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个主考官。不然,你每届都当主考,干上一辈子,收他几千学生,鬼知道这学生中要出多少阁老、尚书,这朝堂岂不变成你家开的?

  这么说来,此番是顾言平生第一次做考官,也是最后一次。不过,顾大人的运气也是好,做了顺天府的乡试大宗师。京城乃是人文会萃之地,学生的素质虽然比不上江浙,在北方也是首屈一指的。就算素质差点,可京城土豪背景雄厚啊,谁也不知道这里面小小的一个举人背后会不会站着一个朝堂大老。

  这其中就以解元徐养大和周楠为代表。

  顺天赴放榜之后,很快就有人将前十名的卷子抄了出来,徐养大的文章自然被大家重点关注。一看,都心中惊叹,果然是好得不能再好。这样的文章即便是放在南直隶考场上,也能排进前一百,在顺天府更是鹤立鸡群,水准却是大大超出一般中式举子了。

  周楠也因为好奇拿了一份小徐的卷子,一读之后,心中不觉佩服:徐养大这厮果然了得,他来参加北京的考试,对其他人来说就是降纬打击,太不公平了。

  至于周楠,直接就是天子近臣。

  能够收这么两个学生,乃是任何一个主考官梦寐以求的。

  我们的老周同志本以为今天过来行谢师礼会遇到徐养大,然后两人会因为旧怨而发生激烈的冲突,就好象所有穿越中一样。

  最后,周大人靠着抄袭后人诗词或者现代人过人的见识当众狠狠地打他的脸,再次获取众人景仰的目光。

  他也将所有的可能都估计到了,也事先做了预案。

  却不想到了贡院衙门,却没有看到徐养大。

  周楠实在忍不住,就问一个同年小徐呢。那看,都心中惊叹,果然是好得不能再好。这样的文章即便是放在南直隶考场上,也能排进前一百,在顺天府更是鹤立鸡群,水准却是大大超出一般中式举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