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明朝的祭祀系统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正烦恼中,一个书办过来,说:“都散衙了,典吏还回衙门,真是我辈之楷模。恰好先前县尊有事吩咐下来,让咱们礼房去办。”

  周楠大奇:“这都是年底了,还能有什么事?”是啊,今年安东县的所有赋税都被朝廷减免。地方上平静无事,大伙儿都闲得无聊,只等春节一到,史知县看在大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疲劳的份儿上,赏几个过年钱。

  书办:“今年雪下得早,天气冷得厉害。瑞雪兆丰年,乃是上天的眷顾。按照衙门的规矩,每年冬至节要设坛祭祀,祈祷雨雪。”

  “这都冬至了,日子过得真快啊!”周楠感叹一声,摸了摸额头,道:“看今年的雪,明年又是个丰年。风调雨顺,祈祷什么雨雪?”

  书办道:“正因为如此,更是要祈祷。否则若是惹上天不喜,就会降下灾殃。”

  周楠:“此事也易,县尊拨下款子了吗?”

  “拨是拨了,却不够,也就十两银子。”说到这里,书办一脸的苦笑:“根本就不够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如果办砸了差事,咱们过年的犒赏就别想拿了。”

  实话实说,史杰人懒于政事,无为而治,为人也算宽厚。对于大伙儿来说,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领导人。可就一点不好,这位县大老爷得了朝廷表彰之后,一心要名,要做清官,对于下面的人也吝啬起来。

  周楠想了想:“十两银子啊……其实这事也易,说起祭祀天地,其实最大的开销是起坛。咱们县城东水门外不是有个坛子吗,是一个大户往年建来祭祀淮阴侯韩信的,修补一下就能够用了,花不了几个钱。到时候,随意叫你个和尚来念上一段经。实在不行,让城隍庙的庙祝来鼓捣一下也就可以了,这钱也够用。”

  书办大惊:“师爷,确实,那个坛子倒是可以用一用的。但如果去请和尚或者城隍庙的庙祝,却是给大老爷惹大麻烦了。”

  周楠心中一动,恍然大悟:“是啊,得请道士,还得是有修为的高人。”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意思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就祭祀和战争。

  因此,明朝自朱元璋开国之后,就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祭祀系统。几乎每个重大节日就有相对应的祭祀活动:春耕,秋收,冬至、元旦、春节。

  碰到自然灾害,还得祈祷上苍。

  祭祀的除了天地、三清、如来之外,还有历代历史名人。比如商周的比干、姜子牙;春秋战国的屈原、白起、李牧;三国的刘关张曹操;唐朝的李杜杨贵妃;甚至明朝开国的徐达、常遇春等人……反正只要是在历史上叫得上号的,都可以拜一拜。反正礼多神不怪,总归是有好处的。

  正因为需要祭祀的神实在太多,许多人在史书上的形象不太好,颇具争议。加上糜费甚巨,到嘉靖皇帝时,太常寺行文,将许多不必要的祭祀活动取消了,算是为地方官和百姓减去了不少负担。

  嘉靖皇帝笃信道教,喜欢打坐参禅。在位三十多年,整日在西苑修行,几乎不理政事。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严嵩和徐阶之所以能够入阁做首辅和次辅,深得天子宠信。那是因为这二人都写得一手好青词,投了皇帝之好。

  所谓青词,就是修行人在祭祀的时候所写的诗句。因为用的是绿色纸张,故而得名。

  也因为这样,严嵩又被人称之为青词宰相。

  再嘉靖一朝,但凡国家有重大祭祀仪式都免不了有牛鼻子的身影,道家的行情看涨。

  这次祭天如果不请有修为在身几个道士,换成和尚或者城隍庙的庙祝,你就是和朝廷对着干,是对君父心怀不满。

  说完,周楠又问:“我县最大的道观是哪家,哪个道士名气最响亮?”

  书办:“我县最大的道观是妙通观,观中住持玄真仙祝,却是给大老爷惹大麻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