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南圻王” (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后言辞恳切地说,我们这些海外侨民将来该何去何从,最终要由我们自己决定。承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想方设法给我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顾长庚沉吟道:“看来西贡肯定与台北方面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

  李为民拿起一颗咸鸭蛋,若无其事地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现在的国民政府不是1945年的国民政府,现在的越南更不是1954年的越南,不管他们之间达成什么协议,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事业。”

  顾长庚点点头:“他们就是两尊自身难保的泥菩萨,而我们已经拥有一定话语权,用不着被他们所左右。”

  “就是,不说这些了,说说那个什么农村减租的事。”

  顾长庚一直负责南部侬人安置点工作,随着工业村展和形势变化,又全权负责协调天主教村庄及各工业村周边的“卫星村”展,对农村情况了若指掌,堪称农村问题专家。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他喝完最后一口牛奶,如数家珍地介绍道:“美国方面同西贡1955年一起制定的减租和固定佃期方案太理想化,试图通过由地主代表和佃农代表构成的特别委员会来执行土地改革,希望借此在农村地区建立一套同日本和台湾差不多的民主自治政体。

  7年过去了,结果表明这些努力基本上已失败。

  究其原因有好几个,一是委员会成员不经常碰头,没有专职人员,严重缺乏执行力;二是在广大农村,地主与佃农的关系,不可能有公允的协调。政府要求地租不得过收成的25%,可租给谁、租不租,最终要由地主说了算。”

  佃户属于弱势群体,就像后世天朝的《劳动法》一样,在强势的老板面前,哪个职员敢主张自己的权力?

  李为民想了想,又问道:“不是有公田吗,《土地转移法》施行之后,政府从法国地主和本地大地主手里赎买了许多。现在的地主谁能拥有过1oo公顷的土地?”

  有“越华文艺研究会”统筹管理,南部侬人安置点、鹦鹉角地区和祯沙地区的安置点的农民同胞不存在这些问题,天主教村庄享受特权、各工业村周边的“卫星村”农民有工投公司照应,同样不存在这些问题。

  他极少深入其它农村。对情况不了解很正常。

  顾长庚苦笑着解释道:“在土地赎买这一环节上,政府存在太多问题。每公顷耕地市价大概在6ooo至7ooo皮阿斯特左右,工业村征地每公顷达到8ooo。政府确实是按照市价赎买的,不过赎买款并没有按照正常交易支付。

  在实际交易中,政府赎买仅给1o%现款。其余的9o%则给年利3%的投资票,计划12年内付清。地主显然不会同意,真正落实的很少。并且这项法律不适用于公田,也就是说中部至少有44万公顷土地不在改革之内。”

  孙宁裕在国家乡村干部工作队干过,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

  看着老板一脸不解的样子,低声补充道:“公田就是祭祖用田,包括部分坟地,一般为山地,不适合种植水稻,全村人共有。由各家轮流耕种,收成用于祭祖开销。《土地转移法》规定每个人不得持有过1oo公顷稻田,但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轮耕15公顷祭祖用田。但由于祭祖用田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很难将田切割。”

  天大地大,祖宗最大。

  吴廷琰的“战略村计划”之所以搞得天怒人怨,与强迫农民远离祖坟有很大关系。想到全南越祭祖用田不会少于几十万公顷,李为民意识到推行土地改革有多难,因为涉及到传统,土地性质特殊。根本没法分。

  “顾先生,特别经济技术使团请国先生、费舍教授和你参加这个会议,是不是有什么更的方案?”

  “他们有一套方案,不过能否施行最终取决于你。”

  “我?”

  “嗯。”

  顾长庚从包里抽出一份文件。似笑非笑地确认道:“过去7年的实践证明,特别委员会根本无法挥作用,农民根本无法与地主平等对话o公顷的土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