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〇、市场和干预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极大地缓解了两国由于战后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冲击。

  经济寒潮开始慢慢袭来,由于英国在战后向全世界在抛售剩余的商船,1919年,奥匈四大造船厂除了得到了国内航运公司的26艘地中海型短途客货轮的订单外,产能近二百万吨的四大造船厂竟然没有得到一艘来自国外的轮船订单。在这种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奥匈国内的小型造船厂纷纷倒闭,而与造船业相关连的机械制造企业也都陷入困境。

  而海军方面则在向全世界兜售在法国还没完成舾装的八艘主力舰。

  战争已经结束,奥匈海军可无力负担如此众多的主力舰的养护费用和日常开销。

  由于急于开拓海外市场,避免使国内经济陷入衰退,李海顿在构想运用国家干预的方式。与英美的纯自由竞争式经济展模式不同,德国工业在展中一直有着政府干预的影子,组建出一些实力雄厚的财团,以促进和加强德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财团经济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比如说克虏伯的装甲钢生产,由于与德国海军达成了供应协议,克虏伯财团才能在数年之内就形成了年产5o万吨装甲钢的生产能力,这在英美自由竞争经济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英美经济模式中,企业要承担投资所造成的一切风险,而德国方面由于政府的采购保证,已经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当然,这有时候也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而奥匈帝国所采用的经济模式几乎与德国一脉相承,不过,李海顿为了保证企业保持一定的竞争力,一直在强调每个行业最少要保持两家相互竞争的企业存在。即使伊斯莱亚财团已经是整个帝国内最大的垄断性财团。

  比如装甲钢采购,一直由林茨钢铁厂和卡尔森钢铁厂在相互竞争,中标企业只能得到订单的百分之八十,剩余的订单则要保证另一家工厂的生产。

  德奥所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有点类似于介于垄断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模式方式,这有利于保持企业的海外竞争力,弊端是不利于小型企业的展,造成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这也是德意志民族本身的一些弱点,在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生活严谨的德意志人远落后于热情奔放的拉丁民族。

  现在,为了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李海顿开始向北洋政府在积极地推销他的国家干预经济计划。

  采用的方法说来有些可笑,正是他盗用的所谓“苏联援建”方式。

  i1153

  ...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