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给相声大师讲故事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港岛的珍宝坊!是一艘客轮改造的餐厅,曾经是港岛餐饮业的标志杆,这两年一直没有营业,想开到东南亚换一个港口继续经营,结果走到了南海碰上风浪沉了!”姚远用了三言两语把这个新闻事件说清楚。

  以苏阳的年纪估计理解不了这个名号对于餐饮业的意义,这家珍宝坊别看远在港岛,却曾经是中餐的一个地标,代表了港菜曾经的辉煌。

  星爷拍的那一部几乎家喻户晓的电影“食神”,就是在这里实景拍摄,那部电影曾经让一代人惊诧,原来厨师这行还能做到这么风光。

  这家餐厅曾经作为一个地标性建筑,是内地人去港岛必定打卡的一个地方,去珍宝坊吃海鲜,曾经是很多老饕的梦想。

  仟儿哥的注意力跟姚远显然不一样:“珍宝坊啊?我去过,那不就是一艘客轮改装的吗?可是看那个客轮的样子,怎么也不像是能远洋航行的啊?还跑那么老远,难怪它翻了。”

  郭老板嘴一撇:“别是骗保吧?前两年我去港岛还去这里吃过一次,感觉不咋地,已经沦落到糊弄游客的地方了。估计经营不下去了,才想出来这个法子。”

  “哎,餐饮业啊,想永葆青春机会是不可能的,短了七八年、长了一二十年,就准得改头换面,想要传承下去,成为百年老店太难了。”姚远关上手机,叹口气。

  郭老板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眼睛瞟了一眼姚远:“也未见得吧?咱们平城不是有那么多百年老店吗?什么聚德、什么来顺的,一数一大把呢。”

  姚远一摆手:“那些都不能算,想当初解放后公私合营以后,那些个招牌都是属于公家的了,虽然后来各种改革变化,股份变来变去的,别管出品水平怎么样,经营情况好不好,后面都有国家撑腰,那就不可能塌了架,这些年虽然彻底放开竞争了,但是人家的人才储备都在,传承也都没有断了代,底蕴上一般的社会机构跟人家就没法比。”

  郭老板显然是听到了什么自己感兴趣的点,眼睛瞪得溜圆:“那你的意思就是,社会上的餐饮店就很难保持长红,就不能传代?”

  姚远听出来郭老板的话里有话,但是也没太多想:“是呀,一个买卖想干好了不太难,难的就是能守住,社会上诱惑太多了,餐饮业起点挺低的,其实什么人都能干,而且只要是干好了还都挺挣钱的,钱挣到了、有了点积蓄以后,餐饮店的老板就会面对各种诱惑,再想保持初心就挺难的。”

  姚远看着大家听到挺认真,就接着摆开了龙门阵:“德州扒鸡大家都知道吧?”

  仟儿哥瞬间进入了捧哏状态:“得州扒鸡?太知道啦,想当年我们每次去南方演出,坐火车路过得州必定要买上一只,一只扒鸡一瓶酒,美美的就能喝到长江南了。”

  “那仟儿哥您可能不知道,到了现在得州卖扒鸡的就没有一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正根传承。”

  “怎么会呢?”如今平城里面都是各种得州扒鸡店,你姚远怎么一张嘴就说人家不正宗?

  “我的意思是说,扒鸡虽然现在满大街都是,但是现在的扒鸡跟当初真正的创始人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当年得州扒鸡的创始人靠着扒鸡挣了个盆满钵满,结果人老了刚一咽气,两个不争气的儿子就闹着分家,为了一锅老汤争来抢去的都动了手,后来就生生的把一锅老汤给打碎了!”

  “这才是真正的败家呢!”仟儿哥感叹。

  “谁说不是呢,那个扒鸡的味道靠的就是这一锅老汤,结果被两个败家子给糟践了,这事传开了闹得连当时的知府都惊动了,周围邻居街坊也都没惯着,纷纷鸡模仿那个工艺味道,开始卖扒鸡。没了老汤的这一家扒鸡创始人就啥也不是,谁还会买他们家的扒鸡呢,如今的满街上的扒鸡再也跟他家没有半毛钱关系,都是后人仿制的。”

  仟儿哥就惊诧:“还有知府呢,您说的这是哪个年月的事啊?”

  “大清朝,雍正年间,德州扒鸡的历史挺长的。”姚远解释了一句。

  郭老板手轻拍桌子:“挺好的手艺,老爷子辛辛苦苦创出来的买卖,要是真能传了辈,就够子孙后代吃上几辈子了,可惜啊,两个儿子眼窝子太浅,就没那个福分。”

  姚远也轻叹一口气:“其实大多数父一辈、子一辈的家庭餐厅都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有时候别看是亲父子,手艺这个东西想传承下去不走样,还是挺不容易的。”

  郭老板就跟仟儿哥对了个眼神,怎么觉得这个厨子话里有话呢?

  “对了,还有一种情况,餐饮业里也挺常见,您二位吃过那个什么‘大妈水饺’吗?”姚远话匣子打开了就收不住,开始在几位说相声的大师面前嘚吧嘚。

  仟儿哥轻轻笑了一下:“您讲、您讲。”

  “‘大妈水饺’的创始人是位下岗的老师,十几年前开始创业,第一家餐厅就失败了,后来把房子家产都抵押了,跟媳妇破釜沉舟开了第一家饺子店,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仔细研究一个饺子的各个工艺环节。四处学习各种制馅的手法,后来总算是成功了,接着就是一家一家的开始p;姚远看着大家听到挺认真,就接着摆开了龙门阵:“德州扒鸡大家都知道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