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那你看这些资料。”陈文强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设想,还拿出了文件资料作为佐证。

  1895年,马可尼在自家的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递实验,次年即获得了专利;1898年在英吉利海峡两岸进行无线电报跨海试验成功,通讯距离为45km;m距离的通讯联系;19o1年,马可尼在加拿大用风筝牵引天线,成功地接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从19o3年开始,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新闻,当天见报……

  “大西洋跨越三千多公里,用无线电报传递新闻既然已经稳定而平常,上海、武汉、琼州这三点之间又有多少距离?况且,在中国天津,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去年便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并购进了无线电机,在南苑、保定等行营及部分军舰上装用。”陈文强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哈尔斯克,不悦地说道:“难道是贵公司要对技术保密,才不肯帮我建立无线电报。不肯帮助总督张大人在这个领域领先袁世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美国的贝尔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或许会愿意提供帮助吧?”

  哈尔斯克用力地咽了口唾沫,转换了口吻。说道:“陈先生执意如此,本公司当然会全力相助。说到无线电报,其实技术也不复杂,而且,我国的无线电报技术也是很先进的。一年的时间。肯定会让陈先生得到满意的结果。”

  这话说得并不夸张,德国无线电技术确实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科学家布劳恩还因为对无线电报技术的改进而将获得一九零九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陈文强笑得象个老狐狸,说道:“一年只是说说,我的意思是越快越好。对了,听说贵公司组建的工程队在至蔡甸的轻轨铺设遇到了些麻烦,要不要我帮着解决一下啊?”

  “当然需要陈先生派人加以解决。”哈尔斯克苦笑着点头称是,没办法,如果没有陈文强这个代理人,西门子公司想在民间排外情绪很强的中国拓展业务是相当困难的事情。这和当时很多外资企业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没问题。”陈文强达到了目的,心情大畅,爽快地一挥手,叫来手下,把事情吩咐了下去。

  利用“攀附乱党”这个大棒,陈文强接连解决了三个试图煽惑百姓阻挠修路的地方乡绅,如今已经没人再敢公开地作仗马之鸣。而杜月生、杨洪明等手下也学会并掌握了这个武器,很多事情已经不用陈文强再亲自出马。

  “除了轻轨铺设,还有架设电报、电话线的工作,也时常会遇到中国百姓的阻挠。”哈尔斯克苦笑着说道:“如果陈先生能派些铁路巡警跟随保护的话。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陈文强想了想,说道:“好吧,我可以派人随行保护,但不是铁路巡警。而是这个,这个地方巡警。等我向总督大人呈明,再兼一个地方巡警的职务好了。”

  竭尽所能地抓武装,这是陈文强打着保障修路和工厂正常运行的名义,名正言顺地扩充势力。铁路沿线,虽然有铁路巡警。但陈文强显然不满足于线的展,再争一个巡警高官的头衔,他便能将触角伸向铁路沿线的城镇,由线转面地进行展。

  而官府给予铁路公司的一些特权和政策被陈文强继承了,虽然他不以此作为苛待、剥削百姓的工具。但却对他逐渐控制基层政权,非常有好处。比如原公司内衙门习气浓厚,公司领导人甚至敢以“安民告示”的公文格式向社会布通告,俨然政府的大爷做派。嗯,这就很好嘛,告示要出,让百姓们习惯于听铁路公司的话,以后呢,自然便是掌握了舆论引导权的铁路公司最有公信力了。

  “这当然很好。”哈尔斯克笑着点了点头,学着中国人的样子伸出了大拇指,说道:“陈先生如果能把维护地方治安的官职拿过来,对我们共同事业的展可是大有禆益的。”

  “共同事业,没错,就应该有这种意识。”陈文强很有些厚颜无耻,起身拍了拍哈尔斯克的手臂,说道:“德华大学开设电气专业的事情基本上定了,我看不如再开一个电讯专业,老师呢,还请贵公司派人协助啊!”

  “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哈尔斯克笑着连连点头,这不是什么亏本的买卖,德华大学的老师、教授都有薪水可拿,而由德国人来教,从长远来看,自然要比英国人、意大利人更好。

  “等闲暇时去崖州渡个假。”陈文强又善解人意地给哈尔斯克来了个甜枣,颇为形象地描述道:“那阳光,那沙滩,那海水,啧啧,令人心旷神怡啊!”

  “确实是个很美的地方。”哈尔斯克很为意动地点头,“我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照片,也听朋友说过,那里正被陈先生建设成中国最好的当困难的事情。这和当时很多外资企业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