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正当防卫,雷厉风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侍者退开,陈文强再向洋女人点头致谢,然后迈步走了出去。

  ……………

  时间安排得紧紧的,不管合作是否能谈成,陈文强都要按照计划好的时间表行动。幸好德国basf公司的回复很快,他的提议获得通过,并希望陈文强早日访德。

  即便basf公司拒绝合作,陈文强也准备访问德国。一来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所需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选德国、美国这样科技和工业水平很高的国家;其次是关于中美德联盟的事情,陈文强准备用在野之身进行游说,保留日后洽谈重续的余地。

  由青岛乘船出,陈文强只在上海稍作停留,等随行的一干人等上船后,便按照计划驶入长江,直奔武汉。前去接手汉阳铁厂。

  虽然已经找到了汉阳铁厂钢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所在,但要使其顺利展,陈文强认为管理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而要改变旧厂的体制,便要涉及到原厂上至官员。下至工头、工人的利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陈文强此行不仅带着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从上海商团调了六十名精干队员,全佩手枪。担任他的护卫。如此郑重,陈文强是已经作好了用铁腕接手并改造汉阳铁厂的准备。另外,在岑春煊的举荐和运作下,朝廷虽同意了陈文强所提的条件,但要使汉阳铁厂运作正常,陈文强知道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这一关要过。

  ……………

  武汉,是汉江与长江汇合处三镇的总称。当陈文强踏足汉阳的时候,是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并观察这个中国腹心的地方。

  钢铁厂高耸的烟囱冷寂地矗立在远方,看不到冒出的烟,亏损已经使它停产了一年多;街道是拥挤肮脏的。这与上海差不多,畸形的经济繁荣也只是少数人的快乐,大多数人并没有因此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龟山和蛇山耸立在江水两岸,依山傍水的乱石坡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窝棚。穿过不大的汉阳镇,老远就看见一座座高炉和一堆堆的焦炭。

  “先入驻工厂,接手后马上开始按计划进行改建扩建,然后我再去拜见张之洞。”陈文强看着这些景象,知道要使汉阳铁厂重现初建时的热火朝天,肯定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内行与外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截然不同的。而科技的进步和专家的研究,也使汉阳铁厂的改造可以走捷径,而不是历史上的全拆再建。

  汉阳铁厂现有1oo吨炼铁炉两座,1o吨马丁炉(即平炉)一座。5.5吨贝塞麦转炉两座以及一些轧钢设备。转炉因为出钢质量低劣而停产,只有平炉还能生产一些鱼尾板等零部件。

  因为从德国订购的三十吨平炉还需一个多月才能运到,而陈文强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受聘为总工程师的德国人吕柏便提议改造贝塞麦转炉,也就是把原先的酸性硅酸质炉衬改为碱性炉衬,并在转炉冶炼时与鼓风同时添加石灰石。从而把高磷铁炼成脱磷钢。

  边恢复生产,边等待设备到位以便扩建,这符合陈文强的要求。而当陈文强带领着上百人进入钢铁厂时,一个意外的惊喜正等着他。

  “下官李维格,为汉阳铁厂总办,接到朝廷旨意后已将全部档案资料整理完毕,陈大人先前所派人员业已开始工作……”由盛宣怀委任的铁厂总办(厂长)李维格虽然流露出失落和怅然,但还是恭谨而细致地向陈文强作着汇报。

  陈文强转头看向吕柏,这个提前赶到铁厂的洋鬼子耸了耸肩膀,笑着说道:“贝塞麦转炉的改造工作正在进行,李总办很配合,召集工人也很尽力,预计这项工作会提前一周完成。”

  陈文强点了点头,再看向李维格时,目光中已有赞赏之意,等李维格汇报完毕,便微笑着说道:“李总办尽职尽责,令人钦佩。这铁厂的情况,李总办自是比我等更加了解熟知,若是李总办尚无去处,便暂且留下,助本官一臂之力,尽快使这铁厂恢复运转,如何?”

  李维格原定被盛宣怀奏请出国考察炼铁新法并洽购设备,但陈文强横插一杠,挤掉了日暮西山的盛宣怀,也就使他的差事悬了起来。汉阳铁厂改制为商办,由陈文强接手,朝廷旨意已经说明,但却未重新安排他的职务。陈文强露出婉留之意,自然是件好事。况且,李维格是个负责任的人,被聘为铁厂总办时也有着雄心壮志,要把铁厂办好,不枉自己的一番苦学。

  “陈大人好意,下官岂敢相拒?”李维格苦笑了一下,说道:“汉阳铁厂本东亚创局,事非素习,然自张、盛没有因此而改善自己的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