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切身经验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有那么点明白了。”张继似懂非懂,挠着头,“还是仔细琢磨,还得认真思考。”

  “有实践才不会坐而论道。”陈文强坐下来,喝了口水,感慨道:“虽然时日很短,可我的感触很深。就说施恩惠民吧,钱粮给老百姓还一些,可怎么个放法呢?派人挨家挨户送,不仅费时费力,若有人半路一转身,把钱粮昧下了……”

  概因人性的本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我们当然相信每个人都是纯洁的,光明的,阳光的。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他放纵人性的机会,不要诱惑人性,不要给好人做坏人的机会。那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这种情况呢?

  当然是制度化。先是由当地官员清点户口,看看辖区有多少百姓,每户人家按人头放米票。老百姓就拿了这米票,去库房领米。这样一来,地方官见不到米,要想贪污就必须伪造米票。可每张米票必须要派一个具体的人去领米,贪污的成本很高。而仓库的看守人员见票米,如果放的米粮与米票不符,那他可就说不清楚了。

  但这个制度好象也不是多么的管用,米票放下去,老百姓拿米票换米,最后一清点米票,收回来的米票,估计要比放下去的多不少。

  就这么严格的制度。还是有贪污犯能心明眼亮的捕捉住了机会,伪造米票,窃取粮米。

  有什么办法,彻底根绝**呢?办法是有,但问题是制度化的设计需要监控成本的提高,最要命的是时间上来不及,等你全部防范妥当了,那得多长时间?

  “……大家都来排着队领。就总有人领完送回家又来排队;每户出一人,按手印领钱粮。可最后总有人家被冒领,自家却还没领着的;领票也是如此;票呢,有人家说没有,可票人却信誓旦旦说给到他手中了……”陈文强一摊手,无奈又苦恼地说道:“看吧,除了杀人维持秩序。维持军纪,我成天就琢磨这些个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还没坐堂审案呢,要是碰上他家丢只鸡,你家丢捆柴,我可活不成了。”

  “这比打仗可累多了。”吴禄贞深感同情。连连摇头。

  “一个小县城都这么麻烦,要是换个大城市,换成一个省,那还了得?”张继也有些目瞪口呆。

  “咱们得佩服老万,把崖州搞得有声有色。”陈自新唏嘘不已,“不经历,不知道其中的辛苦。曾胡左这三个人中,胡林翼英年早逝,却以经营理财奠定湖北富强之基,声名不在曾国藩之下,可见内政或财政之重要。”

  “我们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人才。”陈文强点头赞同,“设若在军事上获胜,我们能光复一省,而如何使这一省之人力物力尽快为我所用,为革命增添能量,继续夺取胜利,就取决于内政的治理了。”

  “我觉得”张继沉吟道:“会内应该有这样的号召,使那些可能并不适合军事的会员努力学习其他专业,就比如政务、经济等等。”

  “我会写个报告,请本会考虑审议。”陈文强对此很是赞同,笑道:“按照计划,大革命家很快就要登台亮相了,咱们也确实需要一个能与北辰抗衡的明星级人物,需要一个领袖。所谓号令江湖,莫敢不从。”

  要说起北辰在日本革命领域的声名鹊起,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当时东京有数千名思想激进的留学生,宫崎寅藏恰逢其时写出了《大革命家孙逸仙先生》,在留学生中广泛散。这篇文章对留学生的震动是无与伦比的,他们刚刚意识到要革命,这边大革命家就已经出场了。于是,北辰于留学生中声名大噪,所有的人都如久旱望甘霖,期待北辰的出现。

  而复兴会在展了这么长时间后,也意识到推出自己的大旗英雄的必要性。换句话说,复兴会需要一个领袖,与保皇会的康梁,同盟会的北辰一样。在复兴会中,宋教仁无疑是最合适的。

  才华横溢、理论过硬,志气逼人、行动非凡,精力过人、言语激昂。凭着这些优点,宋教仁不仅能使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还能使政敌听来真以为他是拔毛成兵的齐天大圣。可谓是既有震撼力,又有威慑力。

  领袖的推出,当然并不意味着专断独行,意味是绝对领导,意味着独裁。这一点,陈文强和复兴会的干部,以及宋教仁都达成了共识,也是预谋已久的大事情。

  不管你是不是伟人,也不管你是否自称自己是革命的化身,先搞清革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推翻高度集权制度,那推出领袖岂能再搞一个绝对性集权出来?

  绝对服从的是什么,是组织纪律,是组织决定,是集体的意见,而不是个人,就算你是领袖也一样。

  有这样的认识,推出领袖也就没有后顾之忧,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比打仗可累多了。”吴禄贞深感同情。连连摇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