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狙杀,施恩惠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闻讯赶来的陈文强分开众人,看到正从口鼻中喷血的郑鸿名,子弹击中了他的肺,血很快就会堵塞他的气管,他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

  “郑将军,郑将军”陈文强呼唤着,蹲下身子,握住郑鸿名的大手,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郑鸿名眼睛直瞪瞪的,已经说不出话来,甚至认没认出陈文强也不确定。他的头一歪,陈文强感觉到他的手沉了下去。

  “谁干的?”陈文强轻轻放下了郑鸿名的手,抹了把眼睛,站起来扫视着周围的人吼叫道:“这他妈*的是谁干的?”

  “是。是巡防营。”一个士兵指了指已经看不见人影的山坡,“是琼中的清兵,打完黑枪就跑了。”

  “琼中的清兵?”陈文强眯起了眼睛。杀气弥漫,越来越重,然后咬牙切齿地吼道:“杀奔琼中,巡防营的清兵一个也不放过,为郑将军报仇雪恨。”

  …………

  无论你是国王,还是士兵;无论你是高贵,还是低贱。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躺到地下。

  这就是生命。如此脆弱,一秒钟前还趾高气扬,想着美女钱财,现在已经呜呼哀哉!这就是死亡。不管你位高权重,还是卑贱苟活,并不会避免死神的拜访。

  仔细的筹划准备,结局就是如此简单。混乱、商议、出……陈文强再度骑在马上开始行进,郑鸿名却已经被布包裹、躺到了板车里。

  现在的义军大致分成了两部,郑鸿名的旧部黄氏兄弟,李家俊的一部,另外那些小头领的人马没有实力,没有依靠。也被基本分散安插,只能是依附这两大股了。而黄氏兄弟不比郑鸿名,说他们没有雄心壮志也好。说他们小富即安也罢,反正控制起来比较容易。

  而目前摆在义军面前的最大困难并不是清军的剿攻,而是自身的臃肿,也就是家眷的安置。如果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妥善的安排,想让义军离开家乡万宁、抛家舍业地四方征战。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

  看吧,一千多的人马。后面却带着差不多同等数量的家眷,这让陈文强也很是头痛。不让跟随吧,很多士兵们肯定担心留下的亲人朋友遭到清军的报复。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担心,都带着家眷,但这显然也与正规的作战部队相差甚远。

  革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对此,陈文强有了切身的体会,对那种先干起来再说的“革命”也就相当地不赞成。与其说那样的行动叫革命,倒不如叫捣乱,给清廷捣乱。虽然不能说一点用没有,可到底是损失大,收效小,与因此牺牲的优秀人才和热血青年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要想成功,还应该耐下心来,再隐忍一年两年,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力量积蓄得更强大,并且要有切不断的人员、物资的补给通道。这是陈文强经过这次实践所得出的结论,因为他能够分析并总结,经验就显得很宝贵,使复兴会以后的行动能够不断改进。

  …………

  咣咣咣,派出的士兵拎着铜锣,边敲边在县城的街道放开喉咙大喊,“革命军秋毫无犯,只杀清兵贪官,乡亲们快到县衙,分粮食了,家家都有啊!”

  时间过去了很久,街上才渐渐有了人声,先是观望,然后有胆大的出来询问,然后又有人领回了粮食和钱财,“革命军打跑了官兵,要分粮食和钱财”的消息越来越实,人声也越来越响,饱受惊吓的百姓慢慢走上街头,慢慢向县衙靠拢过来。

  县衙门口,几张桌子已经拼在一起搭起个台子,按照缴获的户籍册,革命军的文书人员给前来的百姓开着条子,百姓们拿着条子便可去官库领取。

  这样的施恩惠民已经不是第一次,从万宁到琼海,再到琼中,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熟练。

  县衙内,陈文强正接见着本县的士绅大户,这些人心里还不托底,态度都十分的恭敬。

  “大人志向高远,所部亦是仁义之师。”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先是赞扬了一番,接着说道:“老朽身弱力薄,有随大人之心,却无征战之力,只有将些许粮食和财物捐出,以资军用,以表吾心。”

  “吾也献粮捐金,望大人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另一个士绅也貌似诚恳的说道。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都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层,他们才是农村的主宰者。而在琼州,由于开较晚,土地较多,农民与这些士绅的矛盾并不象内地那样尖锐。这样也就决定了不能采取什么“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来争取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层。

容易做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