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琼州之基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反观崖州,不仅在疯狂的投资下稳住了脚跟,更有向周边扩张的趋势。大量从上海、淮北、两广迁徙而来的移民,不仅将成为开建设琼州的力量,更将成为建军、扩充的兵员。这还不算从国内、海外招来的热血青年。

  一年之内移民十万,将其安置在崖州、陵水、万宁,虽然花费巨大,但却有了潜在的成军一万的条件,也就有了稳固控制全琼的资本。要知道,在鸦x片战争后,琼州南部、西南部的人口密度低于五十人每平方公里,东方县甚至只有十七人每平方公里,琼州总人口数还不到两百万。

  农垦、热作(种植橡胶等热带作物)、渔业、厂矿,只要落实这四项扶持措施,不光移民的生活将有保障,原住民的生活条件也将大大改善。

  从在琼州动,并力图在山林中长期坚持;到移民开,练兵建军,稳固控制地方,以毕全功于一役为目的,再以琼州为基,向两广难。陈文强的思路在逐渐改变。

  而抗疟新药氯喹在一个月前的明,不仅打破了荷兰人垄断奎宁的局面,更给琼州开和立基铺平了道路。与奎宁相比,氯喹不仅效果要高八到三十二倍,而且解决了抗疟药物的来源和成本问题,是世界上第一个大众化的抗疟药物。

  数月前高调宣布,说能很快出结果,还真的就实现了。陈文强再次令世人震惊,声誉如日中天。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便是王鸿图等很多商人,以及南洋富商们的投资热情。设在上海的药厂一下子扩建了三倍,不仅新药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还购买了阿斯匹林等药物的专利或生产权,开始进行生产制造。

  同时,陈文强还让复兴会的笔杆子代笔,在上海的报纸上表署名文章,呼吁改革,提倡立宪。显然,这个烟幕弹放得是如此成功,陈文强给自己打上了立宪派的烙印,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包括岑春煊在内。

  此时,围绕着官制编纂和立宪改革,清廷形成了两大集团,奕劻、袁世凯是一伙,与军机大臣瞿鸿禨为的一派等的矛盾已经完全明朗化,双方已是势不两立,都想去对方而后快。瞿鸿禨势单力薄,便引声名很盛的岑春煊为奥援,而岑春煊则把陈文强视为帮助自己提高名望、增加政治资本的重要的人选。

  岑春煊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合情合理,从陈文强署名表的文章,以及与张謇等立宪派工商人士、实业家的关系和联系,他肯定是立宪派无疑。个人的名望再加上工商经营的成就,陈文强也肯定将是立宪派要树立的一面旗帜。张謇的德高望重,陈文强的年轻有为,立宪派要壮大声势,自然是要力挺这二人的。

  所以,对陈文强在琼州的开建设,虽然有出格的地方,岑春煊的精力陷于党争,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地糊弄过去了。这对于陈文强在短时间内便在崖州建立根基,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崖州基地日趋稳固,陈文强想把彩凤和丽莉留在这里,也就是正常的想法。毕竟工作重心已经改变,以后他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崖州坐镇,呆在上海的时间将会很少。

  陈文强和彩凤回到住所的时候,住宅区的空地上正放映电影。而丽莉则在女佣阿三的陪伴下,与几个外国小孩坐在前排,正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的电影,还没有脱离刚刚诞生的痕迹,它以杂耍和魔幻术的姿态,使人们感到新奇。比如《火车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大火》、《拯救遭难者》等影片。但这种写实自然主义的电影很容易使人们的兴趣明显减弱,以至最后再也无人问津。

  “我就说嘛,丽莉会有新朋友的,会适应这里的生活的。”陈文强嘴上说着,不断地跟几个洋鬼子点头打着招呼。

  “那自然好了。”彩凤脸上露出笑意,听到了丽莉出的清脆笑声,她笑得更加畅快。

  ……………(未完待续。)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