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吴三桂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三日,明军携大量粮草物资,推着辎重车,徒步前往宁远。

  觉华岛至宁远,有三十余里,此时海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层,船不能行,只能步行。

  经过三小时的徒步,徐煌终于看到了岸边的那座孤城。

  宁远,位居辽西走廊中央,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辽西的重要据点,位置非常险要。

  此时的大明,几乎丢失了整个辽东,手中仅存山海关和宁远,关外都是八旗军。

  有人认为,坚守宁远,是朝廷一个愚蠢的决定。

  然而当你看到这座城池时,这种想法将不翼而飞。

  宁远城四周三面环山,还有一面是海,海的对面就是觉华岛,是典型的关门打狗地形。

  八旗军想要从北面进攻山海关,必走宁远,只要宁远城中的明军稍微努努力,鞑子就会很辛苦。

  难怪当初袁崇焕死守宁远,努尔哈赤率八旗军久攻不下,欲哭无泪。

  即便现在整个辽东丢了,宁远只是座孤城,八旗军占尽优势,战斗力很强,可以随便动员个几万人,把宁远团团围住,也是难打。

  因为当初努尔哈赤试过了,事实证明,理论不错,实际操作一塌糊涂,根本就打不下来!

  当时八旗中有人提议,实在不好打,那就困死,断水断粮,把城中明军饿死不就行了?

  努尔哈赤也采纳了建议,数万大军围困宁远,结果自己差点崩溃了。

  明军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从海上运来,没有水师的八旗军只能干看着。

  宁远城没被困死,反而拖垮了八旗军。

  最终努尔哈赤气的下令攻打觉华岛,一鼓作气端了明军海上补给线,还泄愤屠戮岛上上万军民。

  现在努尔哈赤翘辫子了,他的儿子皇太极来了,虽然他指挥的松锦大战灭了明军精锐,可他还是拿宁远没办法。

  只能派多铎等八旗将领率兵堵住北上的路,防止宁远城中的明军救援松山和锦州。

  因而,徐煌一行人沿着海上通道,几乎毫无阻拦地进了宁远城。

  宁远城外城,南门的永清门。

  城楼上的守军见援军到了,锣鼓打得咣咣响,大声向城内的总兵吴三桂等人报喜。

  徐煌趁机打量这个闻名遐迩的宁远卫城。

  宁远城始建于宣德三年,清代撤卫建州,民国时将宁远州改为宁远县,新中国又改名为兴城。

  自宣德年间建城,不断扩建,辽东战事起,宁远城屡次修缮,墙高由三丈增加到三丈二尺,每门皆有瓮城,上有城楼与角台,比扬州卫城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锣鼓喧天中,监军张若麒及一众将官亲自迎出门。

  按理说,沈廷扬不过是个正五品户部郎中,徐煌虽这个正四品指挥佥事,在总兵、参将一大群的宁远城更是不起眼,当不起一众正二品总兵的迎接。

  然而宁远的这些将军们,对他们十分热情,真正印证了有奶就是娘的道理。

  徐煌放眼看去,将官人群中,多是四五十岁的将领,他们一身甲胄大多陈旧,大多行为粗狂放荡。

  只有一个人,引起了徐煌的注意。

  那人中等身材,面白如玉,相貌俊朗,年龄不过三十岁却身穿总兵甲胄,全副盔甲在阳光的折射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自带光效,如同逼王临世。

  徐煌猜测,此人应该就是宁远总兵吴三桂!

  寒暄了几句,监军张若麒带着众人由南门延晖门入,进入鼓楼西南的总督行辕内。

  ......

  宁远城内,总督行辕宽阔的大厅。

  厅内厅外,己经摆满几桌酒席,饭菜非常丰盛。

  按照规矩,厅内由监军、总兵等一众大佬坐一桌,各路总兵麾下的参将、游击将军等在厅外入桌。

  至于军队,除了吴三桂等人的数千家丁,余者都驻扎在城外。

  有大同总兵王朴的大同军,又有密云兵、蓟州兵、山海关兵马,还有顺天巡抚杨绳武从京师带来的标营。

  原本在辽东有大明九边精锐十万人马,结果松锦大战战败,十几万大军崩溃,杀得杀,逃得逃。

  目前明军在辽东的兵马,主要集中在山海关、宁远和松山宣德三年,清代撤卫建州,民国时将宁远州改为宁远县,新中国又改名为兴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