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态度和决策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可若是冯盎没有表示,那朕也就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了,以后的事情也就有个准了。”

  李世民的声音很低,像是在喃喃自语一般。

  末了,还给了个结论:“你年纪虽小,但这心思玲珑啊。”

  “陛下说笑了。”姜云志笑着摇了摇头,他能感受到李世民的目光。

  那里面有一种名为忌惮的成分。

  “臣之所以能说出这些还是因为心中有数,若是没有个底,那臣是说什么也不敢说此大话的。”

  “心思玲珑,又知进退,很好。”李世民目光中的情绪随着他的话有所改变。

  那一份忌惮变成了欣赏,也变成了期待。

  “直到现在我们都在说冯盎的事情,你还没说为什么要朕去找冯盎,也没说事情到底要怎么解决呢。”

  夸赞之后,李世民也把问题扯回了正道上。

  夸奖也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尤其是作为一个帝王不可能对某个臣子夸赞过多。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这么做容易让臣子飘了。

  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才是最好用的,而历史上李世民也不止一次的用过这个方法。

  比如,李靖。

  “按照大唐的习惯来说,一般都是南方的田地种植稻米,而北方的则是麦菽。”

  “相较于北方,南方的气候温润,在高州甚至是更南的交趾地区稻米能够一年两熟甚至是三熟。”

  以前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姜云志总是认为古代人不知道越靠近赤道稻米的生长周期就越短,后来他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子的。

  想想也是,交趾成为中原的版图之一这件事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征战交趾的将士们就没发现这件事?

  就算是当时的将士只顾着开疆拓土而没发现,但从西汉到当初都已经过去六百多快七百年了,北方的人还不知道?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合下来其实最合理的解释还是地势和交通的问题导致的。

  南方山地很多深山老林就多,再加上开发程度低,土地就更少了,所以北方的关中地区才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仓。

  相比之下,南方交通不便,土地还少,就算是一年三熟也比不过关中这个大粮仓。

  因此,李世民是肯定知道南方这个特点的,只是他以前从来都不曾重视过罢了,而且姜云志相信也曾有人注意过。

  隋炀帝杨广不就把扬州开发出来了吗?姜云志相信,如果不是杨广的步子迈太大扯到蛋了,后续他肯定还是会向南开发的。

  “朕知道了。”一点就通,李世民已经知道姜云志所谓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了。

  “陛下,虽然来往南北两地会导致成本增加,但到时候您需要的粮食是极大的一个量,臣相信这样做并不亏。”

  “而且,岭南冯盎那边您也需要先让人去试探,这都需要时间,现在已经快要入冬了,等明年旱灾初显再动手就来不及了。”

  似乎是害怕李世民不够重视,姜云志又开口提醒了一句。

  “这个朕知道。”李世民站了起来,转过身去,但并没有离开。

  “相比之下,你自己还是好好准备一下吧,若是岭南冯盎的态度正如你所说,朕就会把明岸跟你说的事情昭告天下。”

  说罢,李世民抬步离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