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国公潜质?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太上皇您觉得,这火药能不能像铁那样呢?”

  虽然是疑问句,但姜云志的语气却是笃定的,让人毫不怀疑他还能做出别的东西来。

  “可惜啊,可惜。”面对姜云志充满信心的话,李渊却摇头大叹可惜。

  “你生的太晚了,若是再早个十五年……不!十二年就可,你足以成为大唐的国公。”

  “虽然现在也不晚,但多少还是有些可惜啊。”

  李渊连连感叹,让旁边的内侍噤声不敢说话。

  一个少年,太上皇竟然说他有国公的潜质,这让他一个小小的内侍能说什么?

  但是姜云志却知道李渊在表达什么意思。

  现在是武德九年,提前十二年,那会儿正是大业十一年的时候。

  那时候的李渊还是唐国公,官拜太原留守以备突厥,也是他起兵的想法刚刚萌发的时候。

  他是在感叹,感叹姜云志不是生在那个属于他的时代,而是生在了这个属于他儿子李世民的时代。

  “太上皇说笑了,以臣的家世,生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怕是早就没命了,更别说什么国公了。”

  李渊的感叹姜云志自然是能听出来,不过却也没有表示什么。

  自古以来只有朱元璋才是真正的草根皇帝,其他的都是有家世渊源的,而官员也基本上是这样,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不要说什么科举了,西汉的察举制和前隋的科举制都是个笑话。

  西汉的察举制度就不说了,那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但也是官员们推荐自己亲人的途径。

  至于前隋的科举和明清的科举制度可不一样,前隋所谓的科举是需要最低五品的官员做推荐的。

  你一个平民,凭什么让人家推荐你?才能?官员们谁重视这个?

  “说的倒也是。”李渊摇头失笑,他知道是自己多想了。

  “不过这也是你仇视突厥人的原因吗?就因为这个才有了朝堂上和孔颖达等人辩论的事情?”

  说到这里,李渊的兴致又一次提了起来。

  在他看来,姜云志所提出的办法实在是有些过激了,让战俘去充徭役是好事儿,他也赞同,但是后面的就有些过分了。

  人死为大,哪怕是异族。

  “这个臣在朝堂上就已经说过了,突厥之所以屡次三番的南下劫掠就是因为我们太过于优柔了。”

  “我们强盛时他们会低头但也会劫掠百姓,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中原孔孟之道大兴,碍于颜面并不会拿他们怎么样。”

  “以至于我们弱小时他们就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只有真正的打疼他们,让他们知道背弃盟约是有代价的,而且还不晓得,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心有忌惮,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他们南下劫掠的次数。”

  “那你对梁师都那边怎么看?”李渊紧接着提出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

  “呵呵。”姜云志微微一笑。

  “周朝曾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那原本就是属于我们汉人的地方,我们可以不要,但容不得突厥人插手。”

  “谁敢,就剁了谁的爪子!”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