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新的一年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初六这天的早朝是不是一直这么繁杂姜云志不知道,但他仅参加过的两次初六早朝都是这样。

  可能是因为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既要总结还要确定新的方针就是麻烦很多。

  总结一下去年,各种情况跌宕起伏,但那也只是看似凶险,真要从皇帝这个角度上来说李世民做的还是不错的。

  先是对请求释放突厥战俘的颉利可汗的态度到突厥战俘的处理,再到旱灾筹粮和赈灾,里面还掺杂着罗艺、五姓七望等人的谋逆。

  纵观这一年,虽然状况频出但李世民处理的很好,没有造成什么特别大的影响,可能也就跟五姓七望的对垒算是影响最大了的,不过那都在姜云志的商业战争和李世民的拨乱反正下及时止损了。

  能走到朝堂上的官员你说他们贪心和私心重没什么问题,但在对五姓七望进行过清洗之后朝堂上极少有尸位素餐之辈,有也只是暂时顶着的。

  五姓七望的抽身影响还是大的,朝堂上现在依然有狗屁不是但依旧还在的,不过那都是李世民许可的,等以后找到合适人选了就会换下去。

  “禀陛下,臣有本奏。”

  看着太阳映照在门口的光线,姜云志估摸着已经快要日上中天了,就算事情再怎么多早朝也该结束了。

  有些事情还是要说的,不说的话怕是就得等下次了。

  “嗯?奏!”李世民一看是姜云志多少有些愣了一下,但很快就反映了过来。

  一直以来,姜云志其实都很少在朝堂上发表意见,像今天这样主动站出来的次数更是基本没有。

  一般来说,李世民都是在私下里听取姜云志的汇报和禀奏,极少会有这种在朝堂之上的情况发生。

  也正是因为这样,李世民还以为姜云志之前有什么事情没说,所以才稍稍愣了一下。

  不过姜云志接下来的话语显然是推翻了他的这种想法。

  “禀陛下,臣认为应当加强边防,就算是人手不够也要加强对突厥情况的刺探。”

  “去年我们大唐蒙受旱灾,虽然在陛下的领导下我们及时的筹措到了足够的粮食缓解了局势,但还是有赈灾粮被劫的情况发生。”

  “虽然就目前以我们所得到的消息来看是梁师都所做的手脚,但梁师都和突厥的关系众所周知,其中不乏有突厥在其背后的可能。”

  “直到现今,旱灾仍旧未有缓和的趋势,谁也不敢说这旱情还会不会持续下去,若是持续下去的话突厥还会不会有异动谁也不敢保证。”

  “今年突厥遭受了极重的雪灾和冻灾,所以臣认为他们极有可能一改往年秋末冬初南下劫掠的行径,改为草原初春的时候就下来!”

  “陛下,不可不防啊。”

  其实姜云志真正想说的是蝗灾将至,这么大的灾害对一个王朝的影响是巨大的,很难说到时候突厥会不会南下横插一杠子。

  如果突厥真的那么做,那麻烦可就大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赈灾是跟后世的鹰酱差不多的,抢险救灾的时候不仅要让军队去,而且还得带着武器去,以免发生哄抢甚至是民变的情况。

  虽然姜云志没听说过历史上的颉利有在贞观二、三这两年南下劫掠的情况发生,但这既有可能是因为跟蝗灾相比起来就不算是什么大事儿了,没有被记载下来。

  历史上对贞观二年的蝗灾都能用一句“是岁,蝗不为灾”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诸卿以为呢?”李世民装模作样的沉吟了一会儿,然后扫视着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其实早在姜云志把事情说出来的时候李世民就做出了决定,只不过碍于“明君”这个诱惑他还是要询问一下文武百官们再做决定的。

  “臣,附议!”长孙无忌手持笏板站了出来,大声支持着姜云志的意见。

  除了李世民之外,长孙无忌是唯一一个知道姜云志底细的人,因此他也知道蝗灾的事情,这才有了他的这番举动。

  事实上,就算是姜云志不提出来他也会提出来的,他只不过是在等待罢了,等待退朝之前把这件事情说出来。

  姜云志这个新贵的开口本就让很多人准备开口附和,现在长孙无忌这个老牌勋贵也站出来了,那众官员就更没有了反对的理由了。

  于是一时之间朝堂上充斥着附和的声音。

  “那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不过眼下我们大唐依旧还在旱灾的困扰之中,再加上去年也曾动兵平叛,此时不宜大动干戈蝗不为灾”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