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烧营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下沟在枋山西北绕了个急弯,在靠近枋山的一侧形成一片开阔的河滩,东海将校陈轶率领三千步卒紧守下沟河滩。

  入夜前,余杭各部人马赶到河滩附近,让下沟隔在两岸,而同在下沟东岸的樊文龙与徐濯非两部兵马让河滩上的三千东海步卒分在两处,不得汇合。

  惟有击溃东海在河滩上的驻军,才能与徐濯非所部汇合。到时欲战,则可令西岸的兵马渡过河来;欲走,则渡过河去。

  对于陈预来说,守住河滩,就能将余杭军分隔成三路,实有大利,顾不上吝惜,将骑兵派去协守河滩阵地。

  入夜不久,下沟河滩的局势就混乱起来,刀兵之声大作,战火燃天,将枋山西北边的天穹映成暗红的凝血之色。樊文龙与徐濯非两部兵马将五千东海兵围在河滩之上,而徐濯非所部的侧后则受到长叔寂的猛烈攻击。陈预率领五千东海兵从北侧楔入,欲突入河滩,将徐濯非所部一万兵马封在东岸,聚歼之。

  这缠战在一起的几路兵马都算得上两家的精锐之师,在局势没有完全明朗之前,陈预也不敢将兵力都压上去。

  樊文龙见一时无法攻陷下沟河滩,便令西岸的兵马往北寻机渡河。陈预令王白泉率领五千青池兵沿下沟往北监视之,打定主意,只需南营兵马赶来汇合,就先围歼徐濯非所部的余杭军。

  南营那边的战斗也益激烈,紫色的光霭压着枋山的山脊,铅灰色的云朵在山脊之上流卷。

  长叔寂派人来问:“徐汝愚为何不分兵来救?”

  南营虽然简陋,但紧挨着枋山南麓险峻的地形,徐汝愚虽有四万兵马却无法攻陷南营。绕过枋山,有七八十里的崎岖山路,陈预已料定随徐汝愚在枋山之南的四万兵马都是吴州降兵,率领四万弱兵来救,还不如令徐濯非、樊文龙各自突围。

  想到这里,陈预有些犹豫起来,暗道:决战最忌陆续投入兵马,下沟河滩的局势对余杭军明显不利,樊文龙断不会在河滩决战。只怕徐濯非部跳将出来,窥着东北方向上的空隙突围而走。

  青丘山就在那个方向上,让徐濯非与丁勉臣合兵一处,也就不能奈何他们了。

  手里再没骑兵可部署,陈预心里大恨,盘算一番,抽出两千兵马伏在东北道上,希望徐濯非领兵往东北方向突围时,两千兵马能稍阻片刻,又让其他各路兵马过来合围。

  两千兵马将出之时,主营方向腾起焰天大火。浓烟遮空,火舌在浓烟里吞吐。

  陈预心里一惊,察看方向,却是主营北面的粮营先起了火。主营最要紧处便是粮营,从枋山流下来一条清溪,粮营设在清流的两边,外侧才是驻兵的鹿砦,粮营先起了火,风往西南吹,撞上山避折向,又两边倒卷,火势极易漫延开来。

  主营那边只有两千人,徐汝愚安排奇兵袭营,主营多半守不住。

  只是这路奇兵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虽不知那处敌兵从又何来,陈预已知局势有了逆转,心里又惊又急,下令所部兵马脱离河滩战场。

  趁东海兵将惊惶之际,徐濯非撇开长叔寂、陈轶两路东海兵,窥着东北方向的空隙,突围而走。

  陈预回营的道路让徐濯非挡住,不知主营那边究竟出了什么变故,当然不敢强行纠缠徐濯非,只得先与河滩守兵汇合。此时樊文龙也领兵沿着枋山西麓往南而走。

  月入云河,主营那边的火越燃越烈,完全没有止息的迹象,看情形,已有七八座鹿砦烧着。这里的战斗渐息,主营那边隐隐传来声响,却听不分明,陈预急令陈静远聚集残剩下来的骑兵,随他先援主营。不出二里路,风向由东北转向正东,原先大火只烧一路,让这风向一变,转烧一片。

  赶上长叔寂所部,得知长叔寂已先领两千轻兵回援,这时陈预才略知主营消息:

  正值河滩这边打得正激烈之时,南营援兵还在半道,青池援兵沿下沟往北欲阻余杭军渡下沟,数百精骑直袭大营,大营那边只有两千兵马,一时没有防备,给破营而入。敌骑冲入营垒,只沿粮营纵火。粮营择址临火,便是预防敌人火袭,但是徐汝愚将护驾的五百精骑派来,两千守军又怎么能够又驱敌又灭火?

  陈预听得消息,眼前一暗,差点栽撇开长叔寂、陈轶两路东海兵,窥着东北方向的空隙,突围而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