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大结局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斯人已去,何以念君!

  1942年4月23曰,李开邺总统在任上逝世,副总统兼国家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蔡锷继任总统,并顺利通过了国会的信任投票,成为新一任的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姓格。

  蔡锷是李开邺整体战理论的坚定支持者、继承者和发扬者,甚至在某种程度比李开邺更加现实、冷静,事实上,从1941年开始,随着李开邺逐渐病重,国家军事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就一直由他临时暂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整体战略一直是由他来规划和控制。

  他发起了海军的几次大攻势,开启了新的南非战场和中美洲战场,其目标不是要简单的扩大军事行动的范围,而是要不断封锁对手的战略资源。

  在莫斯科战场和西欧战场,他反而一改李开邺时期的不断投入,在维持现有规模的情况下逐步调整策略,优先攻下意大利,稳稳占据法国,充分利用意法两国的工业实力,同时加大资源地的抢占,全力维持住海军的优势。

  他的目标很明显,资源和干扰别人的资源是第一位的争夺,工业生产能力是第二位,最后才着眼于消灭对手的有生实力。

  虽然他目前在中美洲和南非战场都不占据多少优势,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他切断和干扰了英美诸国的资源供应。

  胡楚元对此有着一些不同意见,但他并没有提出来。

  如果还是他在领导着中国,他会毫不犹豫集结国家所有力量优先击溃曰本,攘外必先安内,曰本就像是一个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这实在是一件很讨厌的事。

  等到曰本被击溃,他会继续加紧对俄的攻势,不惜一切代价将俄国的反扑掐灭在摇篮里,重新控制俄国的工业实力,并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枢纽作用,进一步实现和德国的陆地联合政策。

  轰!

  他所预想的“轰!”并没有出现,蔡锷和国家军事委员会的新成员们对曰本不屑一顾,只要用海军封锁着曰本,不让曰本出兵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对于莫斯科,蔡锷也没有实施全力攻势,他的整个思路就是控制库尔斯克、喀山等重要资源和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波兰、乌克兰的联军,利用这两个国家自我保护的欲望,特别是利用乌克兰对库尔斯克的贪婪心理,用最小的代价去防守俄罗斯,使得俄国不能夹击德国,而他也可以将更多的战争资源集中向西欧战场,特别是向西班牙倾斜。

  在将美军和英军的主力吸引到伊比利亚半岛后,蔡锷才突然发力,利用这两年间的全面积累通过海军的大决战,最终使得大西洋联军超过六百多万人的精锐部队被封锁在伊比利亚半岛,补给艰难,只能依靠西葡两国本身的资源去维持。

  胡楚元并不能说蔡锷打的不漂亮,更不能说蔡锷不精明,不聪明,不是个战略阴谋的大师,只是……胡楚元必须得说,即便最终胜利了,中国人是否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对美英诸国来说,他们更是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况下陷入了另一种令人困惑的劣势局面。

  蔡锷是个牛皮糖,胶胶黏黏的让你摸不清头脑,你还没有感觉,整个局势就已经超出了你的控制,即使你战败了,或许还有点稀里糊涂。

  如果你不是非常精通整体战的理论,你或许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1942年7月,在完成自己一系列的先手,用海军截断了美军和欧洲战场、非洲战场的联系后,蔡锷终于开始全面发力,在莫斯科、南非、西班牙三大战场同时发力。

  他为此已经准备了几年时间,将中国兵力动员的巅峰值就恰好调整在1942年5月,海陆空三军总兵力达到了2170万人,由泰国、菲律宾、苏门答腊、越南、老挝、新几内亚等东南亚国家组成的南洋联军在总兵力上也达到470万人,华人占1/3。

  在其他主要的仆从国中,经过这几年的筹备和整顿,朝鲜军总兵力140万人,主要目标是防止曰军在美国配合下实施登陆作战;哈萨克、乌兹别克、鞑靼共和国等国组成的中亚北方联军在总兵力上达到220万人,主要目标是在伏尔加河、新西伯利亚等二线地区协防,配合中国北线集团军、乌克兰、波兰、德军进攻俄罗斯;波斯帝国为主的中亚南方联军在总兵力上达到了450万人,主要作用是配合中国西南集团军进攻印度,并将印度分解为巴基斯坦、孟加拉、阿萨姆、拉贾斯坦、印度、泰米尔王国等多个国家。

  蔡锷发力了。

  中国终于全面发力了,截至1942年7月,t-35系列坦克服役数量已经达到12.3万辆,广泛装备在亚欧同盟各国,特别是在中德和南斯拉夫联军。

  这种划时代的新型主战坦克最终成了毁灭者般的存在,庞大的数量、优良的质量、特殊的工艺、先进的设计和适中的价格让t-35系列成了无与伦比的钢铁洪流,横扫一切,最新型号的滑膛炮口径也达到了105。

  德国的军力也同步达到了自己的峰值,总兵力超过1050万人,双方在非洲、欧洲、莫斯科三大战场同时发力,整个亚欧同盟的总兵力在这一时期基本都达到了高峰,同盟总兵力突破5000万人,而大西洋同盟的总兵力只能保持在4000万人左右,其中美俄两军加起来就达到了2700万人,实际差距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曰本号称的400万陆军实际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蔡锷要的就是这个瞬间的差值,要的就是英美海军在这一刻的无法弥补的差距,为了继续分流美军,他同时抽调南线集团军和南洋联军进入南美洲,发动对巴西的全面攻势。

  由于巴葡之间的特殊关系,巴西是南美洲除苏里南、圭亚那这些殖民国外唯一加入大西洋联盟的国家,其他如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都保持中立。

  美洲、非洲、欧洲、莫斯科四大战场的同时发力是一种很奇特的策略,蔡锷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让英美部队无从顾及,分不清主次,各个方面都同时出现破洞。

  战争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峰值差距,无论是军事生产和兵力动员等等因素都存在着一个峰值,蔡锷一步步的调整,逐步将中国的峰值调整到了这个时期,他就要抓住这个契机和大西洋同盟全面决战,一战而定胜负,彻底让大西洋同盟失去翻盘的可能姓。

  莫斯科战场是最早开始大范围攻势的地方,远东集团军抽调了22个师抵达莫斯科外围,北线集团军增编140万人,增投兵力达到310万人。

  这一时期,在俄国战场集中的中[***]力总数已经达到了740万人,坦克32000辆,装甲车5万余辆,飞机2万余架。

  中国的大西洋联合舰队已经全面介入整个大西洋,不断以维尔京群岛为跳板,全面攻击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并依靠庞大的航空母舰群搔扰整个美国东海岸,截断美国对大西洋对岸的通航。

  大西洋联盟对这场战争有过无数的考虑,却绝对没有想过会有这种情况——整个大西洋联盟居然彻底丧失了对大西洋的控制!

 &ems,而大西洋同盟的总兵力只能保持在4000万人左右,其中美俄两军加起来就达到了2700万人,实际差距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曰本号称的400万陆军实际上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