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七 东方“隐形帝国”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说说你的看法,珍妮。”伍国华笑着用英语对女儿说道。

  “这位年轻的将军是个奇人,他所说的‘正确的’,其实才是他这篇‘论文’的重点。”伍嘉媛说道,“我们行商集团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数百年而不倒,不就是因为始终站在‘正确的’上吗?”

  “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步错,步步歪’,的确象你说的,我们这一路艰难的走过来,这‘正确的’一个词,就已经概括了。”伍国华想起了艰辛的往事,一时间眼角不由得湿润起来。

  “现在,中国差不多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得我们了。”伍嘉媛叹息了一声,说的仍然是英语。

  此时,并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已经完全“西化”的中国人,以前的身份是什么。

  有清一代,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商业群体,即两淮盐商、山西晋商和广东行商,两淮的盐商经营盐业、晋商经营票号、行商的主业则是外贸。其中广东行商的历史最为辉煌,但也最不为后人所知晓。

  在康熙帝废除禁海令之后,曾设粤、闽、浙、江四大海关,允许与外界通商。但当时的清廷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无力接待外来商船。于是在1686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即后来俗称的“十三行”。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4家,多时26家,但“十三行”已成为这个商人集团约定俗成的称谓,可以说,“十三行”是清朝的“外贸特区”。

  到了1757年,乾隆帝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保留广东一处,“十三行”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甚至世界贸易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商品由此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在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朝政斧提供了大量的关税收入。

  “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绍光、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伍家经营的怡和行与英商和美商每年贸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在中外商界的名号最为响亮。

  在清代的三大商业群体盐商、晋商和行商中,行商的资产更为集中,其中经营长达百年的伍氏家族更是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着,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位未婚夫婿,俏脸不由得微微一红。

  “也许你说的对。”伍国华象是在对女儿说话,又象是在自言自语,“对他,我们还需要仔细的观察一段时间才行……”

  正在这时,一位仆人走了进来,将当天的报纸送到了伍国华的面前,然后鞠躬行礼退出。

  伍嘉媛望着渐渐陷入到沉思当中的父亲,微微一笑,她没有打扰父亲的思考,而是随手取过了报纸打开。

  而当她的目光落到报纸的头版消息时,目光立刻变得专注起来。

  燕京,新华门广场。

  “号外!号外!顾品珍倒唐成功!已经占据云南!唐继尧下落不明!”

  “号外!号外!傅良佐的资产达到了历史的着,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位未婚夫婿,俏脸不由得微微一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