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吃饭问题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原来的历史中,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就是在武力支持下,凭着质优价廉的棉纺织品,首先打败了印度,后来打败了中国的。

  一旦实现棉纺织品生产的机械化,就会产生对原料的巨大需求。

  目前各家各户小规模的棉花种植,就不能满足需要。

  这就需要开辟新的棉花产区。

  西域和中亚,美洲大陆,这两个地方具有广袤的适合棉花种植土地。

  朱厚照相信,到那个时候,大明的商人和官员们,为了赚钱和收取赋税,都会主动要求向这两个地方扩张。

  钱才是扩张的最大催动力量。

  那个时候,朝廷要做的,就是提供武力保护和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

  司农寺的第三个职能,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第四个职能,是选育良种并进行推广。

  此外,农田水利建设,粮食收储等等,也都是司农寺的职责。

  朱厚照已经有了计划,等平定倭乱,自己的权力巩固之后,就重置司农寺。

  棉花等农产品的流通,跟运输方式有紧密关系。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运输成本太高。根本原因是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

  人力和畜力是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但是运量小,运输距离短,成本高昂。

  水运价格低廉,但是能否通航,受河流走向、水文情况限制。

  海上运输主要是对外贸易,但是海禁政策主动放弃了这块肥肉,把生意和利润拱手送给了不法商人、海盗和外国人。

  因为海禁,琉球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转口中心。就连造船业也向东南亚转移。大明许多优秀的造船技师,目前都被东南亚人请去造船。

  “一个海禁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沿海糜烂,税收流失,产业外流、先进的造船技术外流,优秀的造船技师外流。”

  “大明除了一个糜烂凋敝的东南沿海,什么也没有得到,可悲啊。”

  所以,重置司农寺之后,就是成立一个交通管理机构,承担起交通政策制定,交通建设的职责。

  其实,需要改造的,远远不止这些。

  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目前几乎已经到了顶点。仅仅对大明进行修修补补,其实是没用的。

  “大明需要在各个领域,都来一场彻底的变革,才能浴火重生。”

  朱厚照站起来,背着手,在屋里踱步。

  今天发现的京卫武学问题,让他更加感到大明的潜伏的危机。

  人力也好,粮食也好,钱也好,这些都能通过努力解决。

  但是仅仅靠他一个人是没用的,需要大明的官员和精英阶层跟他一起努力才行。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人身上。

  这些人,已经忘记了初心。或者说,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过为百姓谋福利的初心。他们已经抛弃了大明的底层百姓,只为自己的阶层和个人谋利益。

  他们对皇家的拥护,也不是那么坚定不移。一旦改朝换代,他们就抛弃原来的皇帝,投靠新皇帝。

  “目前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他们的文化垄断权力,用竞争取代垄断。培养起新的阶层,随时可以取代他们。”

  “我要替换掉的人,竟然是不得不依靠的人,真的是讽刺啊。”

  朱厚照只能苦笑一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