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boom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台加速器啊.....



    随后他又看了眼身边的杨老,心中有些感慨。



    当年华夏曾经计划搞一台超级粒子对撞机,也就是CEPC。



    但在讨论的时候,却出现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在支持CEPC的业内人士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院士以及丘成桐先生。



    反对的代表人物则是杨老。



    那时候杨老写了篇《华夏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文章,用七条理由反对了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先生先生的看法。



    当天上午王贻芳院士在看到文章后。



    便写了一篇名为《华夏建造大型对撞机,今天正是时机》的文章反驳。



    客观来说,双方其实都有理。



    杨老的理由很直白:



    CEPC的量级是100TeV+,那里是公认的能级荒漠,现实也不是小说,很可能投入2000亿啥都找不到,把2000亿投入教育显然更加划算。



    而王贻芳院士的意见其实也挺有道理的:



    国内不是拿不出2000亿资金,如果整顿经费猫腻,五年最少可以腾余1500个亿出来,国家出500亿就行了,这种国之重器谁都不能保证有用,但不能不有,没这东西就真的一点可能都没了。



    总而言之。



    因为意见上的分歧,导致杨老和王贻芳院士现如今关系极差。



    同时国内不喜欢杨老与不喜欢院士的网民又大有人在,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网民藉着支持某方的理由,大肆去攻击另一方。



    其中杨老的抗压能力要好点。



    毕竟他遭遇的非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时已经94岁的杨老也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眼不见为净。



    可王贻芳院士这些年是真不太好过,他那时候正值研究生涯巅峰,没少参加各种会议和接受采访。



    好在去年他带领了大亚湾团队完成了中微子振荡矩阵角的测量,这是现实中迄今为止华夏本土物理界对基础物理做出过的最大贡献,才勉强算是回转了部分口碑。



    只可惜这个成果的壁垒相对有些高,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件事儿。



    两位院士都有能力,也都一心倾心于科研,两人如今僵硬的关系着实令人遗憾而又惋惜。



    实际上不仅是科研领域。



    网文作家里头,就不乏头部作者却闹得很僵的例子存在。



    只能说人终究是有喜恶情感的生物,两个能力强的人未必就能看的对眼。



    而另一边。



    在潘院士来到身边后。



    卡洛·鲁比亚爽朗一笑,主动与他握起了手:



    “嘿,潘,我们有几年没见了吧?”



    潘院士笑着回了个礼:



    “有六年左右了,鲁比亚先生。”



    卡洛·鲁比亚到达蓉城的时间比较晚,当时负责迎接他的是侯星远和科院的另一位老牌院士,潘院士并没有亲自到场。



    所以眼下的这次握手,还是二人在数年来第一次面对面的碰头。



    松开手后。



    卡洛·鲁比亚看了眼远处的铃木厚人,很快又将目光投向了大屏幕:



    “潘,你们的工作人员已经把LHC的信号引入到了后台,你随时可以发布启动指令。”



    潘院士脸上恰当的浮现出了一股感激。



    这股感激有部分是逢场作戏,不过有部分也是真心。



    虽然CERN的入场严格来说只是一次互利的交易。



    但对于卡洛·鲁比亚个人而言,做出这种决定还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毕竟如果923.8GeV量级的粒子不存在,卡洛·鲁比亚肯定也就拿不到最理想的筹码去说服成员国理事会了。



    当然了。



    这抹情绪只是转瞬即逝,潘院士的脸色很快便变得有些凝重了起来。



    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