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新粒子,但这些粒子都属于复合粒子的范畴。



    它们实际上的本质,都依旧离不开现有的粒子模型框架。



    也就是当初提过的四大类、61种微粒。



    最近一次被发现的基础粒子,要追朔到2012年。



    当时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传说中的上帝粒子,也就是传递质量的希格斯粒子。



    接着在2013年,希格斯便获得了诺奖。



    再往前则是轻子中的τ子,发现于1975年。



    在1995年,它的发现者马丁·佩尔获得了诺奖。



    还有被汤川秀树发现的π介子。



    虽然这个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说出过某些极其恶心的言论。



    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也确实发现过π介子这个全新微粒,并且凭此获得了诺奖。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



    即便孤点粒子最后被证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暗物质,它依旧具有冲击诺奖的资格。



    换做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但唯独徐云例外。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依旧是以上面的几个诺奖得主为例。



    希格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希格斯势和希格斯场,描述了希格斯粒子的耦合作用。



    汤川秀树也计算出了汤川势——这是核力的灵魂。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马丁·佩尔。



    他在发现τ子后,直到1995年弗雷德里克·来因斯计算出了中微子的预期通量,才被共同提名了诺奖。



    也就是孤点粒子肯定是个诺奖级的概念,但徐云的贡献远远达不到单独获奖的高度。



    一个新粒子想要获得诺奖,不是说你发现它就行了,而是要提出更深入的模型或者研究报告。



    理论上来说。



    除非你发现了引力子,否则任何微粒都做不到单靠‘发现’就能获得诺奖。



    而现在的徐云你即便给他合适的设备条件,他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通俗的能力有限。



    如今他的能力就是百人A级别,上头还有千人和院士呢,远远没有达到诺奖的高度。



    作为一个强迫症青年,他其实更期望自己能够靠着真才实学得到那个荣誉。



    就像上辈子写小说一样。



    上辈子徐云的两本作品都卡在了9000均订,其实自己氪金一个黄金盟得到一万多月票获得榜单曝光,估摸着没多久就能冲上万订——这种操作美其名曰运营。



    但徐云并不愿意这样做,他总觉得这些东西有些虚。



    明明没有能力站到那里,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