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代价与传承(万字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
    “均质容器...40升?”



    每看完其中一栏,徐云的心跳都会加快一拍。



    片刻过后。



    徐云猛然从文件上抬起头,目光紧紧的盯着林振华:



    “林老,这是...这是...这是我们那套生产线的五小时生产报告?”



    林振华笑着点了点头:



    “没错。”



    面对林振华的肯定,饶是徐云两世为人,此时也不由有些茫然:



    “可...可这怎么可能呢?”



    “这上面的每一项系数,都是nutrien那套foerda-t632的五倍以上。”



    “折算成精度最少都在0.0015以内,国内哪家机床厂能够做出这种精度的模组?”



    “无论是燕京精雕还是大连科德,都不可能具备这种实力吧?”



    说着说着。



    徐云便朝四下里张望了起来,想要找到对应的模具好好研究一番。



    不过很快。



    他的举动便被林振华给打断了:



    “小徐,你别找了,模具不在这儿,你妹注意到报告是传真复印件吗?”



    “那套模具这会儿还在魔都呢,过两天会直接发到你们公司的。”



    “魔都?”



    徐云闻言一愣,心中飞快的闪过了几个魔都的机床企业名称。



    上一机?



    不可能。



    上一机在国内前十够呛,必然没这能力。



    或者说茂德传动?



    不对不对,这家更不可能了,国内都排不上前五十。



    但除了这两家之外.......



    魔都还能有谁呢?



    总不能魔都真开了个光门,从大莫界用神念来搞出的这套模具吧?



    而就在徐云苦思冥想之际。



    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件听田良伟提过的往事:



    这位林厂长在汉华厂做基层小工的时候,曾经结识并且帮助过一位名叫胡杨的木工,二者感情很深。



    后来他在意外之下才知晓。



    此人原来是那些年变故中被保护性派到汉华厂,隐姓埋名的海军舰艇研究院推进器系统工程所总工程师。



    待对方恢复身份后,林振华又帮了他不少忙,便和海军方面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这事儿的传播度很广,也是华夏工业史上很有名的一个故事。



    若是胡杨没有被曝光归队,大黑鱼小平顶的下海恐怕都成问题呢。



    而若是通过军工技术生产模具的话.....



    理论上似乎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看向林振华,试探着问道:



    “林老,莫非是.....海军?”



    听到徐云口中冒出来的海军二字,林振华微微一愣,似乎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便坦然的点了点头:



    “没错,我找了军工端的朋友帮忙。”



    “虽然目前哪怕是军工领域中,我们依旧很难做到量产精尖模组,但花些心思做出一些小模具倒是不难。”



    “毕竟你们的这套设备只是小型生产线的一个反应环节,难度基本上算是最低的一档情况。”



    “另外海军的同志还帮伱们的设备做了一些优化,毕竟nutrien只是一家同领域都不算顶尖的企业,在数据优化上和军工还是有所差距的。”



    徐云闻言默然。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



    早在前些天挂断田良伟的电话后。



    林振华便利用自己的人脉,打探过了华盾生科的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了华盾生科的公司架构,也包括了产品效果,以及公司成立前后遭遇的各方针对。



    尤其是最后一点。



    林振华作为工业圈内赫赫有名的大佬,一些消息渠道甚至要比科大都隐秘且清晰的多。



    因此很快他便了解到了华盾生科为什么会遭遇到如此剧烈的针对:



    华盾生科生产的“一个螂灭”,某种程度上属于降维级别的打击。



    这种领域内的优势,甚至要比当初汉华得以成名的五叶电风扇还大!



    所以在得知厂内...或者说华夏民用领域都很难做到0.002精度的模组后。



    林振华几经思索,还是动用了另一个方案:



    通过自己拥有的人脉,联系上了海军方面寻求帮助。



    其实说道军工单位这四个字。



    很多人奶海中浮现的可能都是飞机、大炮、导弹这些词儿。



    但实际上。



    海军军工,同样是个不可小觑的军工方向。



    无论是螺旋桨、推进器还是其他一些不可言明的设备,精度方面的要求之高都是以微米为记的。



    当然了。



    这种精度少部分靠的是机床,大部分则是依靠此前提及过的堆量法。



    也就是100个里头能有一个合格就行了,不需要考虑成本。



    换而言之。



    这是一个投入成本极高的制作方式,更别说海军的性质也非常特殊。



    普通企业就算有那财力,也很难有面子能说动海军方面帮忙。



    哪怕是林振华这般的工业大佬,想必也花了不少的人情和代价。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沉沉的叹了口气。



    能达到林振华所给表格上数据的环化模具,实际成本最少都在三百万以上,甚至不排除更高的可能性。



    因为这不是一套生产设备,而是可以复刻量产的模具。



    这种模具不但需要高精度的生产设备协助,同时还要调动八万吨级别的水压机锻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