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真的错了!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概念:



    流密度,j=pv。



    所谓流密度,指的是可以用来描述系统内物理量变化的一个量。



    从它的样子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



    密度乘以速度。



    密度代表着微元,而速度是与系统边界相垂直的,这表示着离开或者进入系统的微元。



    在核工程中。



    取中子密度为n,则有中子通量密度,也是中子流密度中子?=nv中子/(m2?s)。



    也就是每秒经过单位面积的中子数量。



    既然中子通量密度可以衡量体系内中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到宏观截面Σ具有反应概率的物理意义,所以就可以定义核反应率R中子R=Σ?中子/(m3?s)。



    这代表着发生核反应的概率,也就是平均单位体积内单位时间内反应掉多少个中子。



    这个概念非常简单,也非常好理解。



    徐云指出的地方,便是两个步骤中中子密度的对比差值出现了异常。



    依旧是举个不太准确但比较好懂的例子来描述这个情况:



    假设你叫李子明,在一所小学的三年二班读书。



    你的班级在教学楼的三层,整栋教学楼相同的教室有几十间,并且一层只有一个入口。



    那么所有人去班级的步骤肯定都是这样的:



    先通过一层入口,沿着楼梯走到各自楼层,然后再进入自己班级。



    也就是.....



    某段时间内。



    进入三年二班这间教室的人数,肯定要远小于从一层进入教学楼的总人数。



    换而言之。



    二者的比例不说是几比几吧,肯定是要小于....或者说远小于1的——一个班级按照50个人算,走进教学楼的最少有数百号人。



    但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计算出的这个框架却不一样。



    它显示的比值是大于1,就相当于走进班级的人要比走进教学楼的人多,那么这显然就是哪里出问题了。



    “?n(r,t/)?t=S(r,t)?Σa?(r,t)???J(r,t)......”



    “加入一个稳态情况??/?t=0,那么就有d2?(r)dr2+2rd?(r)dr??(r)L2=0......”



    “引入菲克定律.......。所以以中子通量密度?(r,t)为待求函数,改写连续性方程为1/v??/?t=S?Σa?+D?24?......”



    写到这里。



    陆光达的笔尖忽然便是一用力,生生在算纸上戳破了一个洞。



    但平日里无比节俭的陆光达这次却没有露出丝毫心疼的表情,而是死死的盯着自己计算出来的这道公式。



    1/v(??/?t)=S?Σa?+D?24?。



    这个公式第一眼看起来可能有些陌生。



    但如果把最后的4给去掉,想必许多聪明的同学便认出来了。



    没错!



    这便是一切核工程的起点,整个核工程物理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中子扩散方程。



    它描述了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变化情况,并且在空间上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变成赫姆霍兹方程作出波动解。



    同时它在时间上是个一阶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时间上的单调发展情况。



    一般来说。



    对于任何一个完整的框架,你都可以从中反推出这道公式的正确表达式。



    但是.....



    眼下陆光达推出的结果,却多出了一个4!



    微分方程多个4,这个概念再解释就要被喷水文了。



    总而言之。



    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的情况!



    要知道。



    理论部的这些推导可不全是数学计算,他们计算的参数有很多都来自应用地带的实验团队——否则兔子们也没必要建轰爆实验室了。



    例如陆光达他们这次使用的参数。



    这些参数有部分来自海对面传回的文件,文件原本所属的都是一些国家级的实验机构。



    有部分来自七八年前他们去毛子国内进修时带回来的资料,比如彼得罗夫反应堆。



    还有部分来自七分厂的中子物理实验室,就在陆光达他们边上的车间里。



    这些数据有不少都是真实核爆的参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