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别叫我导师,陈教授!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办公室内,唐全礼先将手头的工作分派给具体的负责人,然后才登录公共邮箱,找到陈天弘发来的附件下载。

  不知为何,他在点开附件时,握着鼠标的手颤抖了几下。

  如此表现让唐全礼不禁自嘲的笑了笑。

  “陈天弘,读你小子的文章,还真有股魔力,我倒要看看你准备的什么书,我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只要能有《边城》的八分,你写《羊脂球》,《狼图腾》内涵我们的事就算了。”

  点击看正文,《乡土华夏》四个大字首先映入唐全礼的眼中,紧接着第一章【乡土本色】

  “咦,章名和文章的格式排版不像啊!这小子不会写的是社科类的文章吧,他就这么自信?”

  此时唐全礼心情不激动了,若猜想的没错,那他认为陈天弘太自大了,写和写社科类的文章是两码事。

  比如两者都写人,是通过故事情节场景来表达,塑造虚拟的人物形象,塑造好坏与否考究的是文学功底。

  而社科类书籍则是通过具体案例、数据、分析等得出结论,写的好坏与否,考验的是知识库存还有对文学观点的认知。

  因此圈内公认社科类的书籍要比更难写,因为它的信息含量要比多。

  当然你要是写出一部名著那另说,只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多少年都出不来一本,社科类的虽很少,每一届还是有那么几本的。

  不过社科类书籍有个缺点,比不得有趣,甚至可以说枯燥乏味,所以喜欢看社科人的读者占比不高,除非能被编入教材。

  自然写的作家也很少,一般写社科类的都是各个领域较为知名的学者。

  陈天弘现在算是知名作家,并不算学者,或许得等他研究生毕业,写出几篇含金量高的论文才可以。

  .....

  “从基层上看去,华夏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华夏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

  看到开篇数十字的描写,唐全礼已确定这是篇社会学文章,令他诧异的切入点竟然是基层,是那些被某些城里人称呼“土里土气”的乡下人,从他们的角度来论述整体社会。

  第一章大约有七千多字,他却整整看了一个半小时,甚至看完之后,又退回去看了一个小时。

  内容富含的信息太多了,结论更有好几方面,详细解释了组成社会构成的基础是来乡下,来自泥土,并且唐全礼总感觉这一章是整篇文章的精华,换个说法是全文的总论。

  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看完之后,以自己的学识竟然没有找出反驳的点,还生出了本来如此的感想。

  “这小子....”

  一时间,唐全礼不知该怎么说好了,他选择继续看完。

  剩下的两章分别是【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除了详细讲解了乡土与文字,还论证了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从亲属关系到地缘关系,还用了西方的社会学进行反证,用华夏社会的事实诠释乡土社会的特性。

  等唐全礼再想往下看时,文章结束了,说实话意犹未尽,总感觉还欠缺了一部分内容,像第一章里提到的,家族,礼治秩序都没有。

  但就算如此,这篇《乡土华夏》绝对能在社会学家圈内造成轰动。

  “弘文,弘扬文学,你写的作品和你的笔名真相配啊!”

  唐全礼感喟了下陈天弘的笔名后,神情又变成了懊恼,最后脸上浮起了恼怒之色。

  “臭小子,好话都让你说尽了,还让我斧正,给意见,文章写的如此扎实,让我怎么给建议啊!汗颜,汗颜啊....”

  自语间,他犹犹豫豫的来回摸了几下手机,好一会儿,才决定给陈天弘打个电话,然而电话却没打通。

  无奈之下,唐全礼拨通乐老友石局长的电话。

  .....

  “老石,在忙什么那?”

  “怎么,你是在查岗嘛?呵呵,石大部长,你放心,活动的事情我会上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