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公报私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长孙无忌踏足楼内,正堂里忙碌的人群尽皆停下,喧嚣的话语声也瞬间寂静,所有人都起身,施礼,恭声道“见过赵国公!”



“嗯,诸位不必多礼,各司其职,勿要耽搁军机。”



长孙无忌目光从诸人面上一一扫过,眉心微不可察的蹙了蹙,旋即舒展,含笑以对。



“喏!”



众人旋即各就各位,开始忙碌起来。



一个二十余岁、相貌堂堂的青年走到近前,正是宇文节,躬身道“赵国公请到这边就坐。”



言罢,将长孙无忌引着来到主位的椅子上,他自己则在下首相陪,而后续道“晋王那边,可曾办妥?”



长孙无忌瞅了瞅宇文节,又看了看这满堂青年才俊,却是一个各家家主皆不见,心底恼火逾盛。不过他素来城府深沉,面上不显,略微摇头,道“晋王殿下不肯。”



“啊?”



宇文节大吃一惊,忙道“怎么会?咱们素来支持晋王,眼下局势尽在掌握之中,距离胜利咫尺之遥,晋王怎能面对梦寐以求的宝座无动于衷?”



这简直不敢想象!



一旦晋王不答允站出来竖起大旗直指东宫,那么关陇门阀此次兵谏的性质就完全变了。此刻他不仅仅暗暗后悔,当初长孙冲串联各家之时,他就应当坚持将此事告知晋王,取得晋王首肯之后再行动,而不是如长孙冲所言那般为了保密,实则是想尽可能的攫取更多的主动权,减少晋王的参预,便于以后对晋王的控制。



面对这个关陇门阀的后起之秀,长孙无忌倒是客气一些,淡然道“晋王自有想法,倒也情有可原。”



屁的情有可原!



宇文节都有些冒汗了,疾声道“若晋王坚持不就,倒也无法,不过退而求其次,当恳请魏王出面。”



虽然关陇门阀素来与晋王亲近,推晋王上位更能保障关陇门阀的利益,不过既然晋王不肯,总不能拿刀子逼着他吧?退而推魏王上位,倒也不是不行,反正眼下随着兵谏的胜利,关陇门阀将会完全主导朝堂,即便是魏王也休想摆脱关陇门阀的控制。



长孙无忌淡淡道“便是魏王也不肯……不过老夫已然说服齐王殿下,这回便让齐王来吧。”



宇文节无语。



虽然都是陛下的儿子,可齐王能与魏王、晋王相比么?有魏王、晋王在,哪里轮得到齐王继任储君甚至登上大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可眼下既然魏王、晋王坚持不干,那也只能暂且将齐王推出来顶缸,首先解决了“师出有名”的根本问题再说。只不过如此一来,即便兵谏胜利,后续的麻烦事也多不胜数。



毕竟越过魏王、晋王而将齐王推上储君之位,明显与天下氏族奉行的“宗祧承继”严重背离,届时必定物议沸腾、群情汹汹……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此事自有老夫负责,毋须尔等担忧。眼下战局如何?”



宇文节也知道长孙无忌必定有所谋划,虽然事出意外,但让齐王站出来也算是补救之策,便道“晚辈自不敢在赵国公面前置喙……战局还算顺利,眼下义军已然包围皇城西、南两面,正全力攻城。不过东宫六率拼死力战,且火器犀利,暂时并无进展。”



长孙无忌起身,来到墙壁一侧,看着墙壁上悬挂的一张巨大长安城舆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当先义军所在之位置、数量、归属何家,亦有东宫六率的大致防御态势,尤其是这张舆图上将整个长安城的地形地势绘制得纤毫毕现,就连街巷的走向、坊墙的高矮长短都一一呈现,整个战局如观掌纹。



不仅捋须颔首,正欲夸赞几句,目光撇到舆图左下角处,见到上面“兵部测绘,房俊监制”的字样,一股郁结之气瞬间塞满胸膛,一张脸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



又必定物议沸腾、群情汹汹……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此事自有老夫负责,毋须尔等担忧。眼下战局如何?”



宇文节也知道长孙无忌必定有所谋划,虽然事出意外,但让齐王站出来也算是补救之策,便道“晚辈自不敢在赵国公面前置喙……战局还算顺利,眼下义军已然包围皇城西、南两面,正全力攻城。不过东宫六率拼死力战,且火器犀利,暂时并无进展。”



长孙无忌起身,来到墙壁一侧,看着墙壁上悬挂的一张巨大长安城舆图,上面不仅标注了当先义军所在之位置、数量、归属何家,亦有东宫六率的大致防御态势,尤其是这张舆图上将整个长安城的地形地势绘制得纤毫毕现,就连街巷的走向、坊墙的高矮长短都一一呈现,整个战局如观掌纹。



不仅捋须颔首,正欲夸赞几句,目光撇到舆图左下角处,见到上面“兵部测绘,房俊监制”的字样,一股郁结之气瞬间塞满胸膛,一张脸阴沉得快要滴出水来。



又是这个棒槌!



自从房俊入主兵部,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舆图之绘制更是重中之重,甚至不惜为此特意培养一批精通算学、地理的官吏,且新创了一种绘图之法,然后花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在全国之内重新绘制舆图。



甚至将兵部细作派往周边各国,不计成本的将周边国家的舆图都绘制出来。



这般举措,自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使得国内各州府县的地理地势愈发详尽细致,东征之时大军每攻略一处,都能够事先在舆图之上清清楚楚的了解周边地形,为调兵遣将布置战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说,仅凭此一项,房俊的功绩便足矣封侯,甚至从此被载入史册,以供后世敬仰。



然而,房俊越是出色,长孙无忌就越是恼火。



曾几何时,这个棒槌在长孙冲的光芒掩盖之下如若无物,朝野上下只知长孙冲前程似锦,谁在意过房俊是哪个?即便尚高阳公主,其地位相比长乐公主亦是天差地别。



但是最终,长孙冲铸下大错不得不流亡天涯,那个粗鄙莽撞的棒槌却乘风而起、青云直上,成为贞观群臣之后下一代的领军人物,就连李二陛下都赞叹一句“宰辅之才”,且对其甚为器重。



诚然,长孙无忌承认房俊却是有些才能,尤其是文采之道当世几乎无人能及,但其之所以在仕途之上取得这般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甚至与他们这些贞观勋臣平起平坐,更多还是“时势造英雄”。



若是长孙冲没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么如今房俊的地位,必然便是长孙冲的。



而导致长孙冲犯下大错万劫不复的根本原因,却正是因为房俊……如此种种,长孙无忌怎能不将房俊恨之入骨?



心口有若压了一块巨石一般难受愤懑,回头看着宇文节,道“方才老夫见到城中多处里坊起火,且有乱兵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