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辽东战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出征在即,所幸因为东征之故,整个帝国的军政后勤系统都在快速运转,所以右屯卫出征前的准备事宜有条不紊,很是便利。



一大早,房俊便来到兵部衙门,处置一些紧急公文。



刚刚进了值房准备处置公文,晋王李治便走了进来,尚未来得及说话,休息了一天便前来衙门当值的崔敦礼敲门而入,手里捧着一份战报。



“启禀尚书,哦,殿下也在,正巧微臣稍后还要前去寻您。这是辽东送回的战报,请殿下、尚书过目。”



崔敦礼施礼之后,将战报放在房俊案头。



房俊赶紧拿起,仔细翻阅,晋王李治也甚为关注,干脆来到书案之后,站在房俊一侧,微微俯身偏头去看房俊手中的战报。



崔敦礼想要提醒一下,但是嘴唇动了动,却又忍住了。



一君一臣,一立一坐,偏偏两人都为察觉其中失礼之处,或许早习以为常……



房俊一目十行,将手中战报看完,抬头见到李治正站在自己一旁,随手将战报递给他,叹了口气,道“大军猛攻安市城数日不克,伤亡惨重,敌军支援源源不断……战事焦灼,令人担忧啊。”



李治面色凝重,接过战报,就站在书案一侧,仔仔细细读了一遍。



房俊让书吏进来沏了一壶茶,自己给李治斟了一杯放在面前,然后自己斟了一杯喝了一口,啧啧嘴,心情沉重。



果然如同历史中那样,东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却在安市城下遭遇到高句丽军队顽强之抵抗。因为辽东进入夏日飓风季节,沿海多有飓风登陆,导致整个辽东大雨连绵数日不绝,火药无法派上用场,只能强攻安市城。



开战之初,高句丽节节败退,将辽东所有精锐都撤回到安市城,不仅备足粮秣军械,更加固城墙,将城中房舍尽皆拆除,所有能够用以守城之物资全部堆积在城墙之下,唐军攻城之时,上下一心同效死力。



另有平穰城方面源源不断的派出援军,自打雀谷等处不断袭扰唐军后阵,牵扯唐军兵力,致使唐军始终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兵力优势,战事陷入焦灼,每日里攻守双方都伤亡惨重。



狂攻多日,安市城上的弓箭礌石对唐军所造成的伤亡太大,李二陛下命人挖土堆丘,生生在安市城外堆出一座小山丘,唐军弓弩手居高临下压制城墙上的高句丽守军,一度取得不小优势。



李二陛下见到此策奏效,干脆命人继续挖土,意欲将小山丘一直堆到城墙之下,最终与城墙连为一体,供唐军将士能够直接冲上安市城的城墙。



房俊喝着茶水,心中感叹。



此等“堆土攻城”之战术倒也并非李二陛下首创,东魏丞相高欢曾在“玉璧之战”中使用此等战术,率重兵攻伐玉璧城,意欲打通西进之通道。



而驻守玉璧城的则是西魏大将韦孝宽。



正是韦妃的太爷爷……



当时高欢统御大军阵容鼎盛,来到玉璧城下,先是挖开汾河河堤,使得汾河改道绕过玉璧城,致使城中水源匮乏。继而便是在城外挖土堆丘,使得兵卒立于其上可将城内形势一目了然,更适合兵卒居高临下以弓箭射杀守军。



韦孝宽的应对之策更有意思,每当城外的东魏军队将土丘堆高一分,他便命人将城楼用木料接高一层,始终保持对敌军的压制……



高欢见到堆土成丘之战术不顶用,便来了一个逆向思维,高处奈何不得你,那咱就往低处来。



于是指挥兵卒开始挖地道……



韦孝宽在城墙上发现了高欢的意图,赶紧让人在城墙内挖了一道土沟,派兵卒看守。东魏军队刚从地道之中挖通,直接从土沟之中出来,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兵卒斩杀干净。



高欢不甘心,又让兵卒将地道挖至城墙下,先以木棍支撑,而后撤掉木棍,致使br />

正是韦妃的太爷爷……



当时高欢统御大军阵容鼎盛,来到玉璧城下,先是挖开汾河河堤,使得汾河改道绕过玉璧城,致使城中水源匮乏。继而便是在城外挖土堆丘,使得兵卒立于其上可将城内形势一目了然,更适合兵卒居高临下以弓箭射杀守军。



韦孝宽的应对之策更有意思,每当城外的东魏军队将土丘堆高一分,他便命人将城楼用木料接高一层,始终保持对敌军的压制……



高欢见到堆土成丘之战术不顶用,便来了一个逆向思维,高处奈何不得你,那咱就往低处来。



于是指挥兵卒开始挖地道……



韦孝宽在城墙上发现了高欢的意图,赶紧让人在城墙内挖了一道土沟,派兵卒看守。东魏军队刚从地道之中挖通,直接从土沟之中出来,被早已埋伏在此的兵卒斩杀干净。



高欢不甘心,又让兵卒将地道挖至城墙下,先以木棍支撑,而后撤掉木棍,致使城墙倒塌。



韦孝宽命人紧急制作木栅,挡住了敌人的狂攻。



高欢苦战两月,兵卒伤亡达七万之众,元气大伤,最终玉璧城非但没有攻陷,反而被韦孝宽反攻占据了土山,万不得已只得退兵……



这时候,军中出现高欢中箭伤重的消息,导致士气涣散,高欢不得不带病坐帐,稳定军心。



两个月后,高欢病重不治,郁郁而终。



瞧瞧,安市城之战的过程,与玉璧之战几乎完全吻合,房俊更知道用不了多久,安市城守军便回放出李二陛下中箭之消息……



李治看完战报,不禁忧心忡忡,扼腕道“区区安市城,焉能阻我百万大军?不日定将再有捷报送抵。”



房俊闷声不语,不敢过于乐观。



见到崔敦礼在一旁垂手而立,便温言道“元礼出使吐谷浑,费尽心力迁延日久,且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不妨在家中歇歇,过几日再来当值不迟。”



崔敦礼摇头,肃容道“尚书出征在即,东征偶遇不顺,兵部之职责太过重大,下官即便在府中安歇,怕也是食不甘味、睡难安寝,还不如到衙门里来尽一份心力。局势危难,吾辈正当报效君王,不敢有片刻懈怠。”



还有句话没说出口,他觉得房俊此番出镇河西,怕是前途堪忧,搞不好性命都很难保证。所以放弃了休息的机会,回到衙门里事必躬亲,希望能够多尽一份力气,使得此次西征多一分胜算。



房俊不仅是他的官场贵人,人品才能更令他心折钦佩,可不愿房俊大好前程一朝尽毁,丧命在河西之地……



房俊颔首道“也罢,正值多事之秋,该当奋起余勇竭尽全力,待到陛下东征、吐谷浑覆亡,再论功行赏,好生歇一歇!”



事实上,自从去年开始,兵部衙门上下便一直高负荷运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