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科幻电影的悲惨现状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说起《倩女幽魂》,老外是把它当做科幻片来看的,因为它获得了第16届法国国际科幻电影节评判团特别奖以及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这……,好像是对华夏科幻电影的讽刺啊。



7年后,另外一部融科幻和奇幻于一体的《大话西游》照样在没有动作捕捉这种高精尖技术的条件下,一样拍出了优秀的特效效果。



而且其实国内的特效公司也没大家印象的那么差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多多少少还是能点内容的。



更何况,以电影的全球化之路来说,华夏拍科幻片完全可以找好莱坞团队来帮忙做特效,国内的特效公司水准再差,哪怕为零,也不影响。



华夏拍不出好的科幻电影难道是因为钱的关系?



但是华夏电影,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了。热钱涌入,由来已久。



对这个市场了解多的人就会发现,再烂的项目,都会有人操盘,有人跟进。但是,为什么这股热钱就涌不到科幻片这个类型里去呢?



华夏科幻片类型的缺失,顾灿灿觉得根源还是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最热衷的,往往是挑一些这样的梗:这符合史实吗?这个朝代的椅子是这样造型吗?苹果是什么时候引入华夏的呀,这个朝代就有苹果了,这科学吗?



“这科学吗”快成了我们看电影的“主体思想”,似乎一到看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就迅速成了“考据派”。



缺乏想象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太喜欢追求标准答案了,这在电影这件事上也有着同样的表现。



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好人在哪里,坏人在哪里?



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作风既体现在那些声称《色,戒》是汉奸文艺、《海角七号》是媚日电影的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在那些将《爸爸去哪儿》当做是华夏电影的耻辱柱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身上。



还有一点,华夏的审查制度也是一言难进。电影里连鬼都不敢拍,都不敢在电影里表现,所有的非自然想象,全部用“神经病”来解释。



这样的情况下,导演们有多少勇气和自信,去想象那宇宙的浩瀚,去想象生命的壮观呢?



而且华夏导演们缺少的恐怕不止勇气和自信,缺少恐怕的最多的还是兴趣。



顾灿灿自做影视这一行来,真的感觉是饱受束缚。既缺乏物质生活的自由度,又缺乏政治生活的自由度,更缺乏精神生活的自由度。



没有这三种自由,大部分人都做起了缩头乌龟,将自己的视野聚焦在标准答案、好人坏人、明君昏君、贪官清官、历史考据上。



顾灿灿穿越之前看娱乐新闻,知道宁昊要拍大刘的《乡村教师》。她相信宁昊可以拍好,因为《乡村教师》里的科幻味并不浓,它看上去更象是一部教育片而不是科幻片。



至于《三体》,顾灿灿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三体》被拍烂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被拍好。



一流的科幻小说很少拍出一流的科幻电影,而一流的科幻电影往往都来自于三流的科幻小说。



这个道理放到别的小说上也是共通的,文学名著往往很少拍出一流的电影的,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小说。



比如电影《教父》很厉害,但这本小说,实在是秀逗了。



因为,科幻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偏离了标准答案。



比如顾灿灿在原时空里曾经读过钱莉芳的《天意》,对这部小说印象很深。



作者创造了一个基于东方历史的科幻世界,韩信、张良、秦始皇、刘邦、项羽竟然可以毫不违和地生活在一个既真实又科幻的时空中。



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顾灿灿觉得《天意》里的韩信就是华夏版的超级英雄。



《天意做是华夏电影的耻辱柱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