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关于华夏动画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不过如果是八零后,对于国产动画,还是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国产动画在记忆里泛出脉脉温情,大闹天空、哪吒闹海、舒克和贝塔、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国产动画曾陪伴着八零后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其实华夏国产动画在起起伏伏的近九十年发展历程里,也曾有过极为辉煌的时刻。



世界上第一部动画诞生于1906年的霉国,20年后在华夏有四个姓万的兄弟,他们制作了华夏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可见华夏的动画起步是非常早的,要知道闻名世界的米老鼠也只是诞生在1928年。



1935年万氏兄弟制作了华夏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这部动画是根据伊索寓言的故事改编,动画片《骆驼献舞》的研制成功,揭开了华夏美术电影史上新的一页,标志着华夏动画片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向民族化前进了一步。



只不过这时候华夏的动画片依然是模仿霉国的风格,在华夏并没有引起什么大的反响。



万氏兄弟的老大万籁鸣已经意识到他们制作的动画的结症,那就是一味的模仿霉国,而没有真正属于华夏人自己的东西。他在《闲话卡通》这篇文章中就检讨了这个缺点:“要使华夏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土壤里生根。”



1941年,万籁鸣受霉国第一部动画长篇《白雪公主》启发拍摄了《铁扇公主》。这部倾尽心血的动画长篇,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这使得在故事上显然更能获得国人认同感,其次是没有照搬霉国动画单一化的单线平涂模式,而是采用了很多华夏画的绘画方法,因为本片是黑白动画,在动画背景的绘制方面,具有很浓的水墨山水的意味,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美术特色。



《铁扇公主》几乎是意料中的引起巨大轰动,并首次发行到东南亚和倭国,华夏动画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连倭国动画巨擘手冢治虫,也是受到《铁扇公主》的感染才开始决定投身动画的。



新华夏成立以后,华夏动画经历了一段学习酥联的时期,使得这段时期华夏动画虽有成绩却难有影响力。



后来华夏动画人意识到需要创立自己的风格,不约而同自觉地回到了华夏美学的表现手法之中。



1957年4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华夏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他们制作的动画《骄傲的将军》成为“华夏学派”创始之作。



《骄傲的将军》中主角将军便是借鉴了京剧中的霸王脸谱,食客借鉴丑角,人物走路的步法也出自京剧。服装、背景、建筑、图案等等,也全部是华夏文化的表现形式,将军的出场、举鼎、射雁,直到最后的“临阵磨枪”,都可以在华夏传统的文化和故事中找到影子,在将军仓皇逃窜一场还用上了古曲《十面埋伏》。



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美术风格和音乐都充溢着浓郁民族气息,使得当时的观众不但耳目一新,也为这意趣盎然故事所感动,良好的反响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1961-1964年由万籁鸣、唐澄执导的《大闹天宫》更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精品,首先在原著本身具备的魅力加持之下,孙悟空的形象性格塑造得非常好,动画表现上也大放异彩,再加上当时国内动画人才充沛,制作阵容空前强大,可以说《大闹天宫》几乎代表了当时华夏动画的最高成就。



1958年,华夏动画人又研制了华夏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吸收了华夏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剪纸片这一华夏独有的动画片种不但为华夏动画在全新的技术上增添宝贵的智慧和经验,更使华夏的民间传统艺术墨山水的意味,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美术特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