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孔庙猜谜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裴旻一直听着小七、小八的指挥,不厌其烦的流连着左右小摊,将两个小家伙哄得嘴巴都合不拢。</p><p>突然出现这不对的画风,不免呆了呆,但见李持盈一脸期待与兴奋,也当起了开路先锋。</p><p>毫无疑问!</p><p>除了小七小八,最开心的莫过于玉真公主李持盈。</p><p>其他人多多少少都见识过这般景象,即便不是身在长安,其他地方亦是如此,只是规模不同而已。</p><p>但李持盈却不一样,她虽一直定居长安,却是第一次真正参加如此聚会,就跟小孩子一样,喜不胜喜,乐不思蜀。</p><p>她为了不暴露身份,还特地改了口叫“旻哥”,指挥着他左突右入,乐此不疲,跟小七小个德行。</p><p>一条长街,他们花费了一个时辰,方才走完。</p><p>小七、小八身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小肚子吃的滚圆。</p><p>李持盈有着义务劳工丫鬟玲珑,依旧又蹦又跳,开心之极。</p><p>一行人步入了孔庙,参拜至圣先师孔子。</p><p>对于孔子这个人,后世人对他褒贬有加。更有的甚至将千秋功过,归罪他一人。</p><p>其实那些贬低孔子的人,大多有一种通病,一方面他们将孔子视为圣人,以圣人的标杆来衡量他,一方面将他的过错无限放大,从而达到诋毁的效果。</p><p>却不知孔子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这类伟人一样都是人,是人皆有犯错的时候。</p><p>相比孔子这辈子对华夏文化卓越贡献,后世个别标新立异者,更喜欢研究他那若有似无的缺点。而不了解真相的人,往往信服这些标新立异的言论,从而人云亦云。</p><p>裴旻文科出身,自然知道孔子对华夏文化的承传有着多大的贡献。</p><p>在春秋时期,有一种说法叫做学于贵胄。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学习知识,寻常百姓天生就是劳动命,没有资格学习文化。</p><p>贵族天性也瞧不起百姓,不与白丁为伍。</p><p>是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说法!</p><p>他打破了这个约束。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一切有教无类。</p><p>所以孔子弟子门客三千,有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p><p>有教无类这个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跨时代地意义,正是因为孔子的有教无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他诸子百家也争先效仿孔子的做法,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百家争鸣也因此诞生。</p><p>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p><p>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而推动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正是孔子,先有孔子,才有百家争鸣。</p><p>这话虽有些夸大,也不否认“有教无类”是历史的必然性。</p><p>就算没有孔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也会走上这条道路,但那可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p><p>孔子的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整个华夏百家文化的发展,呈现了文化争鸣的盛况,是毋庸置疑的。</p><p>不说他的儒学,仅凭这一点,孔子的功绩便值得任何华夏子孙敬重。</p><p>至圣先师,四个字,孔子当的文化革新百家争鸣也因此诞生。</p><p>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p><p>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p>而推动百家争鸣这一局面的正是孔子,先有孔子,才有百家争鸣。</p><p>这话虽有些夸大,也不否认“有教无类”是历史的必然性。</p><p>就算没有孔子,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也会走上这条道路,但那可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p><p>孔子的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整个华夏百家文化的发展,呈现了文化争鸣的盛况,是毋庸置疑的。</p><p>不说他的儒学,仅凭这一点,孔子的功绩便值得任何华夏子孙敬重。</p><p>至圣先师,四个字,孔子当之无愧。</p><p>对于如此人物,裴旻敬重备至,恭恭敬敬的领着小七小八上香礼拜。</p><p>突然孔庙前,一阵锣鼓喧天。</p><p>在高台上一位须发皆白,却又中气十足的老儒生喝道:“今日是上元佳节,上元节自然少不了猜灯谜。今年诸国来贺,长安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英雄豪侠以及异国友人。在这举国欢庆之日,本庙亦顺应喜庆,准备了多道灯谜,以供他人猜玩,并且备上了几分薄礼,以为彩头!拔得头筹的将得到去年新科状元王维,王摩诘的字画一副。”</p><p>裴旻远远听了,不免有些意动。</p><p>又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p><p>“师傅,我们一起去看看?”李白意动的看着远处的高台。</p><p>裴旻麾下的王昌龄、王之涣与王维并称三王,彼此关系密切。</p><p>而李白在鄯州与王昌龄、王之涣交好,经常从两人口中听过王维的事迹。</p><p>王昌龄、王之涣的才学皆是当世一流,但是他们面对小他们许多的王维却推崇备至,甚至自愧不如。</p><p>李白早有与之一会之心。</p><p>裴旻不只是历史上,现实中也听过王维的大名:王维是河东蒲州人,出身河东王氏,是长安众所周知的神通,才华早显,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才名动长安。当初裴旻还在长安御史台任职的时候,已经听过王维之名,只是无缘一见。</p><p>王之涣曾邀请王维来陇右任职,但不知为何王维并未答应,而是选择在长安考科举,并且成功考得状元头衔,成为长安风头正盛的麒麟儿。</p><p>裴旻还未应答。</p><p>小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