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五十斤,六十斤,八十斤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隆基对于文武百官众口一致,没有半点意外,都在他的意料之中。</p><p>尽管他极其信任裴旻,但是作为一个君王,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君王,李隆基也有着自己的主观意识。</p><p>陇右那十数万百姓,因地势的关系成为囚笼一样捆着,这是千百年来皆有目共睹的事情。</p><p>但从未有人提议打破整个囚笼,并非没有道理。</p><p>尤其是唐初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再现秦皇汉武之威,灭国无数,打通了西域,万邦来朝,更是让处在丝绸之路的陇右受益匪浅。</p><p>唐初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那是何等了得?还有高宗武后时期的褚遂良、于志宁,狄仁杰这样的人物,他们真的看不出来陇右的情况?</p><p>不,不是看不出来,而是无能为力。</p><p>为了解救十数万,数十万陇右百姓,大唐需要调用十数万乃至于数十万的劳役,日积月累的劳作。亏损付出的更多,根本不值得投入。</p><p>若是其他地方,可以慢慢来!</p><p>好比蜀道!</p><p>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现在子午谷的蜀道,却非常的安逸。</p><p>那是因为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下了一个命令,命令蜀中官员在农闲时,率领百姓修缮蜀道。</p><p>每年的农闲时间都干一些,日积月累下来,十年二十年,即便是现在蜀中的官员也执行着这项命令。</p><p>所以现今的子午谷的蜀道远比历史上难以翻越的天堑好走许多。</p><p>可是陇右却不能这么干,一但开工意味着道路将会受到工程的堵塞,而往来长安、凉州的皆是一群群负重满满的车队。</p><p>山道本就难行,受到施工的影响,车队又如何经过?</p><p>用十二十年来开山修岭,并不符合陇右的情况。但若动用数十万百姓,想要在短时间内开山修岭,跟杨广用鞭子逼迫百姓在水下挖掘大运河,又有什么区别?</p><p>隋朝正是因为不念百姓生死,为了赶工期,不管不顾,才有唐朝的诞生。</p><p>前车之鉴,近在眼前,无论何人都不敢也不敢触这眉头。</p><p>是以陇右的情况,不是不为人知,而是干不了,不愿干,不敢干……</p><p>裴旻此番提议在李隆基看来实是极不明智的举动。</p><p>不过对于自己人,李隆基向来是极为宽厚的,对于卢怀慎的指摘视若无睹,只是说了一声:“此事朕心里有数,无需再议!”</p><p>说着就将奏章放在了一旁,拿起第二封奏章开始处理。</p><p>朝会结束,李隆基换去了笨重在朝服,反复看着裴旻手中的奏章,道:“力士,你说静远如此聪慧的一个人,怎么会犯如此错误!开陇山,修乌鞘岭此事做得好,未必有人赞。做不好,将会是千夫所指,对仕途影响大是不利。”</p><p>高力士也不知如何说,只能道:“人难免有糊涂的事情,国公毕竟年少。”</p><p>李隆基一想也是,道:“你替朕修书……算…</p><p>裴旻此番提议在李隆基看来实是极不明智的举动。</p><p>不过对于自己人,李隆基向来是极为宽厚的,对于卢怀慎的指摘视若无睹,只是说了一声:“此事朕心里有数,无需再议!”</p><p>说着就将奏章放在了一旁,拿起第二封奏章开始处理。</p><p>朝会结束,李隆基换去了笨重在朝服,反复看着裴旻手中的奏章,道:“力士,你说静远如此聪慧的一个人,怎么会犯如此错误!开陇山,修乌鞘岭此事做得好,未必有人赞。做不好,将会是千夫所指,对仕途影响大是不利。”</p><p>高力士也不知如何说,只能道:“人难免有糊涂的事情,国公毕竟年少。”</p><p>李隆基一想也是,道:“你替朕修书……算了,还是朕亲自写吧……”言罢,他亲自执笔,陈述厉害关键,其中也表明了文武百官的意思,让人送往陇右。同时还在信中鼓励裴旻为国为民的心是好的,只是开陇山,修乌鞘岭兹事体大,关乎太多,不能不慎重行事。</p><p>裴旻也想不到此事居然会引起满朝的哗然。</p><p>张九龄却不以为怪,道:“在国公与属下商议开陇山,修乌鞘岭的时候。属下也以为国公激进了,直到见识到黑火药的威力,方才知道国公这是胜券在握,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满朝文臣若不亲眼黑火药的力量,只怕无一人会同意国公的开山修岭。”</p><p>裴旻起身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满朝的文武见识一下高科技的力量,让他们知道井底之蛙是何等的愚蠢,愚昧。”</p><p>张九龄苦笑之余,又是一脸的炙热,就在不久前,他听裴旻说要开山修岭,让他们想个合理的方案。</p><p>张九龄还记得当时自己面红耳赤的跳了出来,百般劝说,就差没有撂挑子不干了。</p><p>直到见识到黑火药的力量,这位名动天下的名臣相才方才发觉自己愚昧愚蠢,心底也充满了干劲。</p><p>一但他们功成,打通了陇山,修缮了乌鞘岭,那将是功在当朝,利在千秋的壮举。</p><p>届时就如都江堰的李冰,郑国渠的郑国这些伟人一般,名垂青史。</p><p>如张九龄这般的人物,钱财什么的便如粪土一般,他们心怀天下。所需所求莫过于名垂青史四个字。让后人说起他们的名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