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裴旻轰炸式的营销手段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长安,作为大唐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p><p>早在贞观年间,长安的人口已经突破百万,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破百万人口的大都会。</p><p>发展到今时今日,长安人口已达一百七十余万。在封建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大唐人口繁盛足以反映了此时此刻大唐的总经济实力独步于世界。</p><p>这日长安上下突然盛行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p><p>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p><p>七言绝句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诗句,王昌龄的这一首出塞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p><p>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p><p>不过此时此刻,这首出塞的作者却非是七绝圣手王昌龄,而是在洮州戍边的裴旻。</p><p>这首诗传到长安,引起了整个长安的哗然,以最短的时间轰动长安周边。</p><p>裴旻武艺超群,文采风流,早已世人皆知,但对于他的文采,众人虽认可,却并不足以令人震撼,发人深省。因为不论是锦瑟还是竹枝词都是以情爱为上。</p><p>惆怅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优美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固然引得多愁善感的青楼女以及众多大家闺秀的共鸣,却不为大众所接受。</p><p>出塞却不同了!</p><p>洮州的困局牵动人心,裴旻放弃长安的荣华富贵,自荐前往洮州困苦之地戍边。伟岸的形象,早已为世人称道。</p><p>现在立足洮州的裴旻又做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气概非常的诗句,显然是怀着无上的勇气,以及将吐蕃挽扼于境外的决心。</p><p>伟岸的形象配合豪迈的诗句,让离开长安的裴旻,再度成为长安风口浪尖上的人物。</p><p>只要有一点文化素养的人,莫不让诗中的意境以及裴旻的气魄所感染,对他赞誉有嘉。</p><p>李隆基听得这首出塞也觉得热血沸腾,亲自在朝堂上称赞裴旻的“盖世豪情”,让文武向裴旻效仿学习!</p><p>在堂下的姚崇听着满朝文武的赞美,心中莫名的泛起无力之感,暗想:“这走都走了,还阴魂不散!”</p><p>此时此刻并没有任何人意识到裴旻要干什么。</p><p>在这之后,又有几首裴旻的诗句流传开来!</p><p>洗砚诗:</p><p>自洗洮州绿,闲题柿叶红。</p><p>一尘空水月,百念老霜风。</p><p>钝菊凄犹蕾,颠桃艳己丛。</p><p>干流千万变,谁实主鸿濛。</p><p>洮石砚:</p><p>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p><p>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p><p>又有诗云:</p><p>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鸊鹈能莹刀。</p><p>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p><p>玄云肤寸天下偏,璧水直上文星高。</p><p>辞翰今谁江夏笔!三钱无用试鸡毛。</p><p>短句:</p><p>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p><p>一首接着一首!</p><p>虽然下面几首诗句,远不及出塞那么有名,但是有了出塞这七绝第一的佳作打底,就算其他诗句的质量一般,也为世人所接受。</p><p>毕竟再如何出色的诗人,哪怕是李白、杜甫也做不到首首诗句都有惊世骇俗的佳句名言!</p><p>一首惊世骇俗的出塞,在加上此前的锦瑟、竹枝词足以证明了裴旻在诗坛里的地位。对于他的诗句,即便质量中等,也有人为之追捧。</p><p>只是追捧之余,众人又觉得莫名其妙,几乎每一首诗句都在赞美“洮州奇石”、“洮州石砚”,但是洮州砚是什么东西,没一人知道。得裴旻如此称赞,向来诗少而精的他,一口气写了四首诗句赞美。</p><p>裴旻就在洮州,洮州砚,难道是洮州的砚台?</p><p>何曾听过洮州有砚台?</p><p>就在众人好奇茫然的时候,在大唐传来了一则对应的消息:五日后,长安东市,洮水奇石店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洮砚展示活动,活动要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一技之长者,方可入内”。</p><p>这个消息传出,在短短的瞬息间传遍了长安。所有文人墨客都让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的头晕目眩,不知所以。</p><p>但无一例外,心中对于那神秘是有了出塞这七绝第一的佳作打底,就算其他诗句的质量一般,也为世人所接受。</p><p>毕竟再如何出色的诗人,哪怕是李白、杜甫也做不到首首诗句都有惊世骇俗的佳句名言!</p><p>一首惊世骇俗的出塞,在加上此前的锦瑟、竹枝词足以证明了裴旻在诗坛里的地位。对于他的诗句,即便质量中等,也有人为之追捧。</p><p>只是追捧之余,众人又觉得莫名其妙,几乎每一首诗句都在赞美“洮州奇石”、“洮州石砚”,但是洮州砚是什么东西,没一人知道。得裴旻如此称赞,向来诗少而精的他,一口气写了四首诗句赞美。</p><p>裴旻就在洮州,洮州砚,难道是洮州的砚台?</p><p>何曾听过洮州有砚台?</p><p>就在众人好奇茫然的时候,在大唐传来了一则对应的消息:五日后,长安东市,洮水奇石店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洮砚展示活动,活动要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有一技之长者,方可入内”。</p><p>这个消息传出,在短短的瞬息间传遍了长安。所有文人墨客都让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的头晕目眩,不知所以。</p><p>但无一例外,心中对于那神秘的洮州石砚充满了好奇。</p><p>好奇心,人皆有之!</p><p>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未知的东西有着追求之心,洮州石砚的神秘感挠的所有人,心中痒痒的。</p><p>这越是难以见到的东西,越是渴望一见!</p><p>裴旻的名气外加洮水奇石店刻意营造的神秘感,结合在了一起!</p><p>几乎所有对自己的才学有信心之人,都有前去一看的欲望冲动。</p><p>长安!</p><p>贺知章骑马行在上朝的路上,瞧着面前一个熟悉的身影,喝道:“包兄!”</p><p>包融回头见是贺知章,喜道:“贺兄!”</p><p>包融是润州延陵人,才华横溢,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如今在朝当任集贤直学士。</p><p>同为吴中四士,包融与贺知章的关系,自然匪浅。</p><p>包融道:“融正有事想问你呢!”</p><p>“可是关于洮州石砚的?”贺知章捻须而笑,裴旻与他的关系,人尽皆知,已经不止一人问他到底洮州石砚是什么东西,得裴旻如此重视。</p><p>“当然!”</p><p>贺知章摇头道:“不瞒包兄,某也不知。也就是五日,不如我们约好同去?以我们的才学,不至于通不过考核吧?”</p><p>包融笑道:“正有此意!在叫上张兄、贺兄、邢兄、万兄?”</p><p>他口中的张兄、贺兄、邢兄、万兄,分别是张若虚、贺朝、万齐融、邢巨,俱是吴、越之士,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p><p>贺知章作为裴旻的好友,已经猜到裴旻的用意,当然愿意辅以一臂之力,应声叫好。其实就算没有这层关系,他也忍不住要去看一看。作为一代书法名家,贺知章对于砚台也有一定的钟爱!</p><p>此外在太极殿的门口!</p><p>张九龄也在跟自己的好友赵冬曦说着洮州石砚这事。</p><p>张九龄才智过人,直言敢谏深得李隆基的器重,如今以是政坛上又一新星,“洮州石砚未现世而天下知,裴刺史当真好手段。子阳兄,何不与我同去看看?”</p><p>赵冬曦笑道:“自然愿往!”</p><p>不只是长安,即便洛阳也有诸多人心动。长安、洛阳水路发达,这西都、东都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往来也就是几日功夫。</p><p>洛阳酒肆!</p><p>“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念着出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