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荐戍边 神策军使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裴旻的自荐让李隆基再次惊了半响。</p><p>连一直低着头的高力士也忍不住微微抬起了眼帘,看了裴旻一眼。</p><p>裴旻现在的发展势头绝佳,御史台的第二把手,兵部的第二把手,又深得帝宠,手握募兵制这样的大杀器,政治功劳在庙堂上只有姚崇这个宰相才能与之相比。只要在熬个几年,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时就是御史大夫或者兵部尚书,这两个官职距离相位只有一步之遥。</p><p>李隆基有时都在想以裴旻的才学功绩,登上相位需要几年?</p><p>面对这般上升势头,裴旻竟然要放弃如此政治前景,自荐去洮州这泥潭地挣扎,实在大大的不智。若非裴旻早在年前,跟他提过此事,他真的怀疑裴旻在政治上受到什么威胁了。</p><p>“静远为何执意外调,这京师繁华就收不住你的心?”李隆基眉头挑了挑,心底有着小小的不快。</p><p>裴旻一心挣脱京城泥潭,自有道理。</p><p>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p><p>这是人类的天性。</p><p>京城看似繁花似锦,但是暗流涌动,尔虞我诈过于严重。李隆基固然此刻对他宠信非常,却不闻伴君如伴虎?地位高如姚崇,才略强如姚崇,还不是只是当了短短四年宰相,便给李隆基除去了相位?</p><p>宰相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水分极大。尤其是唐朝的宰相,恰恰最不值钱。井水还深,一个不慎,一点小事,就有丢相的可能。</p><p>姚崇四十年从政经历,大起大落三次都扛不住,何况是他这个从政一年半的后生仔?</p><p>反之外调却全无这个顾虑,李隆基这位皇帝最大的优点是放权,当然这也是他最大的缺点。</p><p>他在历史上对于自己所信任的边帅给予无限支持,王忠嗣配四镇帅印,手握大唐三十万大军,坐镇万里疆域。要知道那时候大唐的各地兵马加起来不过六十四万,王忠嗣一人统帅之兵,几乎是大唐王朝的一半。颠覆大唐的安禄山自也不用说,若不是李隆基的信任放权,安禄山一个胡人胖子,凭什么发动安史之乱?</p><p>只要能够在边疆干出成绩,裴旻可以肯定,远比在长安尔虞我诈的内斗要自在舒心的多,成就也会大的多。</p><p>两者的优劣完全没有可比性,也是裴旻一心要外调的原因之一。</p><p>当然这深处的顾虑,裴旻是不能言明的,一副赤胆忠心的道:“并非臣执意外调。陛下对臣的关怀照佛,臣焉能不知,正是因为深受君恩,越想趁着年少,为陛下为大唐做一番贡献,以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洮州危局,困恼陛下年余,臣愿意抛开一切,放弃京师所有,为陛下除去肘腋之患。”</p><p>李隆基看着激进的裴旻,想起了他的那首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色不由缓和,道:“静远赤胆忠贞,古之先贤都有所不及。”</p><p>裴旻道:“臣不敢与先贤一争高下,只是恪守本分,一心为君分忧而已。我大唐名臣辈出,才略胜于臣者,不计可数,能够填补臣职位者,举目可见。但因武后屠戮功臣,我大唐军事疲软,府兵制的败坏,使得边兵战力底下,鲜有新生良将。臣不敢自诩良将,却也跟太公习得兵法韬略,愿为陛下坐镇洮州,护我大唐安宁。”</p><p>李隆基犹豫了好一会儿,道:“此事容朕好好考虑一二,静远先退下吧。”</p><p>“是!”裴旻心底大喜,李隆基没有拒绝,说明此事有戏。只要出了长安,熬过了发展期,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p><p>目看裴旻退去,李隆基看着手中洮州的情况,道:“力士,你觉得静远所求,可存有私心?”</p><p>高力士颔首道:“小奴看不出洮州有什么利益可图。”</p><p>“是啊!”李隆基叹道:“有私心之人,莫不是想往高处走,图谋利益。洮州就是一个烂摊,干好了,是份内事,得不到多大好处。一个不慎,一世英名,可能毁在此处。这满朝文武也只有静远愿意为朕分忧,不惜放弃大好前程。朕有意全了静远的忠心,只是心底很是不舍,拿捏不定。”</p><p>高力士笑道:“陇右洮州离长安并不遥远,逢年过节,一纸诏书,邀中丞入京,也不过数日之事。”</p><p>李隆基默默颔首。</p><p>第二天的朝会。</p><p>李隆基在朝堂上再次提出洮州情况,以求应对之法。</p><p>坐镇洮州,护我大唐安宁。”</p><p>李隆基犹豫了好一会儿,道:“此事容朕好好考虑一二,静远先退下吧。”</p><p>“是!”裴旻心底大喜,李隆基没有拒绝,说明此事有戏。只要出了长安,熬过了发展期,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p><p>目看裴旻退去,李隆基看着手中洮州的情况,道:“力士,你觉得静远所求,可存有私心?”</p><p>高力士颔首道:“小奴看不出洮州有什么利益可图。”</p><p>“是啊!”李隆基叹道:“有私心之人,莫不是想往高处走,图谋利益。洮州就是一个烂摊,干好了,是份内事,得不到多大好处。一个不慎,一世英名,可能毁在此处。这满朝文武也只有静远愿意为朕分忧,不惜放弃大好前程。朕有意全了静远的忠心,只是心底很是不舍,拿捏不定。”</p><p>高力士笑道:“陇右洮州离长安并不遥远,逢年过节,一纸诏书,邀中丞入京,也不过数日之事。”</p><p>李隆基默默颔首。</p><p>第二天的朝会。</p><p>李隆基在朝堂上再次提出洮州情况,以求应对之法。</p><p>朝臣默然无言。</p><p>此前一年他们针对洮州想了无数法子。可是那里就是一个泥坑。想要解决泥坑,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夺回河西九曲地,只要将河西九曲地夺回来,吐蕃就失去了入侵的踏板平台,洮州不会陷入今日被动。但是这不现实,现在大唐百废待兴,需要的是平稳发展,而不是挑起大范围的战事。</p><p>府兵制衰败已久,募兵制刚刚兴起,这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小规模的战事,并无所谓,夺取河西九曲地这大规模的战役,对目前的大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p><p>还有一个法子就是在洮州驻扎重兵,调个个七八万大军坐镇,也能有效的防止吐蕃入寇。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陇右关键的要塞是鄯州是廓州,而洮州属于鸡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将陇右的大军调往洮州,势必会造成鄯州、廓州的危局,是拿了芝麻弃了西瓜的不智之举。另外从调派大军,也要耗费大量军事物资,加重陇右一地的行政负担。</p><p>除了这两个治本的办法,其余治标之法,他们都再此之前想过试验过,有的甚至提出了联系嫁入吐蕃的金城公主,与吐蕃说和这愚蠢的主意。可见满朝文武,对于洮州的情况已经黔驴技穷。</p><p>裴旻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法子。这兵事上的事情,不实地考察只凭纸上谈兵,意义不大。</p><p>见满朝文武一个个闷不吭声,李隆基登时觉得只有裴旻是真心为之考虑,为了解除他的忧患,不惜放下自己的大好前程,遂然道:“裴中丞自荐,要求前往洮州,为我大唐戍边,抵御吐蕃。诸位爱卿可有看法?”</p><p>李隆基话音一落,登时满朝哗然。</p><p>这朝会之上,无人敢大声喧哗,但是诸多大臣,一人低语一声,汇聚成河,声势也是不小。</p><p>一双双看着裴旻的眼睛,充满了不可置信还有佩服。</p><p>只有穿越者才能明白裴旻的行为是多么正确,不然就算智慧远见如姚崇、张九龄这样的人物,都看不出背后的利弊。只认为裴旻少年意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