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搬迁会议(二)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两人都是搬迁的支持者,因为一旦搬迁到宣镇,就意味着他们扩大了权力,有了更广大的空间,商业司能够通过接触更多的商人士绅继续扩大商业版图,而农业司由于地盘大了那能够管理的土地必然也会多了很多。

  在希望营做事才有权力,不做事就算把你放在最高的位置也没有人看得上你。

  而反对的都是一些无法搬迁的企事业单位,本来是在中心位置每天都能见到最高领导,突然说以后领导一年也不一定能来几次,而且自己的企业单位以后也不在中心位置。这些人不反对才怪,毕竟是屁股决定脑袋!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妥协,最后决定了哪些该搬迁,哪些该留下,原则上保密部门,核心部门都要随着行政中心搬迁,但是考虑到一些重工业企业,建设成本高,建设不易,应该予以保留。

  还有一些原材料的厂矿也是必须要驻留原地,这基本是废话,不留在原地还能把矿搬走吗?这样一来能够搬迁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钢铁厂需要拆分人员,以后的希望营钢铁厂只负责农具等民用生产,重要的军用钢铁铸造都要搬迁,兵工厂要整体搬迁,玻璃镜子制造也要整体搬迁,其余的如造纸之类的轻工业就留在当地,总要给当地留下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

  对于行政中心从希望营迁走,常驻希望营的人是失落的,就像王朝迁都一样,天子脚下的子民自觉是高人一等的,可是一旦迁走都城,这高人一等的感觉就没了,那阻力肯定不是一般的大,想想大明的两京制度,两套班子,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安抚南京城的百姓臣民吗!

  为了弥补希望营的失落感,张三和老赵商量过后决定将希望营提升为县级单位,管辖范围就是后世的崇礼县地域,关于县名张三直接就给起名叫‘崇礼’,县治为希望镇,下辖希望镇、铁矿乡、碱场乡,以及新开辟的定居点。理由是希望此地百姓崇义而尚礼,毕竟这个新县全是由移民组成。老赵一听‘崇礼’这两个字不由得狐疑地看着张三,这两个颇有含义的字可不像这个不学无术的主公能想出来的。

  张三被老赵看的老脸一红:“元洁先生认为这个名字不妥吗?”

  “不是不妥!是太妥了!这真是你起的名字,没人帮忙?”

  面对老赵的质疑张三马上抗议道:“元洁先生!你可以质疑我的人品,不可以质疑我的才华!”

  老赵哈哈大笑,对张三的厚脸皮已经免疫,转移话题道:“这首任县官由谁来担任?”

  “原则上是由留在希望镇的几位主事挑选出一位,如果有更合适的人选也可以选择!”

  现在整个希望营人才非常匮乏,每一个能读书识字之人都是各部门争抢的对象,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底子太薄了!哪里有更合适的人选,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