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民以稀为贵,人以稀为本!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时间过得飞快,眼见着就临近永乐二十五年的年关了。在“揭阳会议”结束后的这段时间中,大明监国定王世子朱和墭可正太忙了,除了忙着整顿他的锦衣亲军,就是在为老百姓的事儿操心!</p><p>真是操碎了心啊!</p><p>可以说,自古以来到他这个位子的人,没有比他更爱民的了。</p><p>当然了,他爱民的真正原因也不是这些日子装原儒士大夫装的入戏了。而是民太少啊!</p><p>物以稀为贵!</p><p>民当然也以稀为贵了!</p><p>现在他算是真正理解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道理了孟子说这话的时候,中国还是战国呢!全中国大概只有一两千万人口,大大小小的国却有一大堆。所以一个君下面也没多少民,能不贵吗?</p><p>这个民要没有了,君给谁当去?</p><p>而朱和墭现在也是这情况,山寨朝廷是开起来了。可是在山寨朝廷统治下的民却没有几个,所以一个个都跟国宝大熊猫一样宝贵。</p><p>这民一宝贵,朱和墭这个君,自然就轻了这些日子他一有空揭阳县城附近转悠,当然还带着大波玲。所以白天下乡下村去做动员拉人头,晚上还要和大波玲牵手谈心努力造人,累得体重都轻了!</p><p>这是真正的民为贵,君为轻啊!</p><p>揭阳县城以西的乔林都是朱和墭这些日子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原因有三个。</p><p>一是这个乔林都是大乡都,人口众多,而且还把控着北溪水运,非常重要。</p><p>二是乔林都距离揭阳县城很近,如果不拿下,等尚可喜他们打过来的时候就不好办了。</p><p>三是因为乔林都位于明清之间的“真空地带”,朱三这边没有占领乔林都,清军则弃了乔林都跑路了所以对朱和墭而言,从乔林都挖人,挖一个就赚一个!如果能把乔林都的乔、林两姓宗族都挖到揭阳岛上去,朱三手下的“贵民”就能一下子增加足足两千多人啊!</p><p>不过乔林都两大家族的掌门人,乔老爷和林秀才最近都得了重病朱和墭带着礼物去了两回,人家都“病而不见”。</p><p>当然了,他们也没让朱和墭空手而回,人家给了几千石甘蔗渣这倒不是他们要给的,而是朱和墭没有要对方准备的厚礼,点名要了榨糖剩下的甘蔗渣。</p><p>这个时代的广东、福建是全世界主要的白糖产区因为中国的糖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发明了黄泥浆脱色法用来生产结晶状的上等白糖。而且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扩散出去!</p><p>所以白糖差不多就是中国的特产,欧洲人、印度人虽然也能通过反复提纯的办法生产白糖,但是这个成本就高的不像话了!</p><p>因为掌握了生产白糖的独门技法,而且明末清初的大乱之后,广东、福建一带人口锐减,人地矛盾极大缓解,所以可以拿出大量的土地种植甘蔗,用来生产经济价值极高的白糖这年头白糖比牛肉还贵得多,妥妥的奢侈品!</p><p>而生产白糖剩下的甘蔗渣却没什么用,只能扔掉,朱和墭想要,人家当然白送了</p><p>不过几千石甘蔗渣能打发朱三太孙几天啊?所以没到年关,在十二月中旬某日,一身“孔子服”,挎着长剑、手榴锤,背着鸟枪的朱三太孙就领着几十个差不多打扮的手下来以德服人了。</p><p>他最先找上了位于北溪水边的林家围楼这是林秀才他家,一栋新起的夯土包砖的圆形围楼,两层楼高,二楼开了许多小小的窗户,可以充当射击孔,围楼外面还有一圈直通北溪的护城河。</p><p>在这座新起的围楼南面二三百步外,还有一座老旧的四方形夯土围楼,虽然只有一层高,但也修得非常结实,外墙同样包了砖还开了射击孔。</p><p>因为这座老围楼就位于北溪岸边的林家码头旁,所以没有被拆除,而是当成了库房和林家主围楼的外围据点使用。</p>&人地矛盾极大缓解,所以可以拿出大量的土地种植甘蔗,用来生产经济价值极高的白糖这年头白糖比牛肉还贵得多,妥妥的奢侈品!</p><p>而生产白糖剩下的甘蔗渣却没什么用,只能扔掉,朱和墭想要,人家当然白送了</p><p>不过几千石甘蔗渣能打发朱三太孙几天啊?所以没到年关,在十二月中旬某日,一身“孔子服”,挎着长剑、手榴锤,背着鸟枪的朱三太孙就领着几十个差不多打扮的手下来以德服人了。</p><p>他最先找上了位于北溪水边的林家围楼这是林秀才他家,一栋新起的夯土包砖的圆形围楼,两层楼高,二楼开了许多小小的窗户,可以充当射击孔,围楼外面还有一圈直通北溪的护城河。</p><p>在这座新起的围楼南面二三百步外,还有一座老旧的四方形夯土围楼,虽然只有一层高,但也修得非常结实,外墙同样包了砖还开了射击孔。</p><p>因为这座老围楼就位于北溪岸边的林家码头旁,所以没有被拆除,而是当成了库房和林家主围楼的外围据点使用。</p><p>有客到访的时候,一般都先在林家老楼落脚,然后再被迎去林家新楼。</p><p>第二次到访的朱和墭也不例外,也在林家老楼外等着林秀才露面。</p><p>不过这个林秀才的病看来是挺严重的,依旧下不了床,所以还是由他的一个兄弟,名叫林如海的。就见他穿了一身明朝式样的道装,头上戴了一顶黑纱儒巾帽,还把辫子藏在帽子里面,就来迎接了。</p><p>当这个林如海抵达自己老楼的时候,只看见朱和墭真站在老楼的围墙外面和大波玲以及两个嘴上没毛的少年原儒说话。其中一个少年好像看见林如海了,跟朱和墭一说,这个“以民为本”的朱大太孙就笑哈哈的招呼林如海过去了。</p><p>“贵利海,”朱和墭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易近人,亲切的叫着林如海的“花名”,“你这身道装儒巾看着挺不错的,是新做的吗?你大哥酒鬼江的病好些了吗?”</p><p>“火世子爷,给您请安了。”林如海和朱和墭也是老相识了,差一点就叫上花名了,不过最后关头还是叫了“世子爷”,还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p><p>“多谢世子爷关心,我哥的病好些了,”林如海一脸忧愁,“昨天只吐了两升血,比前天少吐了半升,不过还是下不来床。”</p><p>“哦”朱和墭点点头,回头对大波玲道,“玲姐,把我为酒鬼江准备的内服药拿来。”</p><p>“给您。”</p><p>大波玲手里捧着个小坛子,双手递给了朱和墭。</p><p>朱和墭接过坛子,揭开上面的泥封,然后顺手递给了林如海。</p><p>林如海接过坛子,就闻见扑鼻而来的酒香了,顿时惊讶道:“好酒啊!世子爷我大哥的病就是喝酒喝的,您怎么还送他酒啊?”</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