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萨摩藩与琉球第1/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蔡牵的东海第一舰队和朱渥的东海第二舰队汇合后,当即便整合了各自得到的资料,不同于蔡牵是由军情局打探而来的消息,朱渥得到的消息则是从沿途俘虏的日本人口中得来的,相对来说更清晰明了一些。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力日益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由明王朝构筑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

  日本为在东亚国际新秩序的构筑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不断强化本国的公权力,一方面积极扩大自己的地区影响力。

  丰臣秀吉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于万历年间发动了两次对明朝附属国——朝鲜的侵略战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收拾过无数县长的丰臣秀吉倾尽全国之力,结果连明朝的一根小指头都扳不动,最终含恨而去。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夺得政权,日本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明王朝海防力量薄弱的琉球群岛。

  尽管老板风水轮流转,割据一方的地头蛇依然是地头蛇。

  这句话很适用于盘踞鹿儿岛的萨摩藩岛津家族。

  萨摩藩在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一直是个奇葩般的存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砺出彪悍的民风,优越的地理位置,临近当时日本对外交流的唯一窗口——长崎,又使当地极早沐浴到西方先进文明的春风,导致历代藩主思想异常开明。

  历代藩主的开明使得萨摩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后来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人才储备。

  如果说,教育决定萨摩藩的上限,那么其糟糕的自然条件则决定了萨摩藩的下限。

  要指望从地里刨食是不可能的,于是历代藩主都以打劫为生,正是看着岛津家在九州岛过于膨胀,丰臣秀吉直接撸起袖子发出真香警告。

  岛津家的实力在九州岛上可以算大哥大,但在丰臣秀吉面前,完全是弟中弟,然后岛津县长被丰臣秀吉摆平。

  长年累月的征战把原本为数不多的家底给差不多耗没了,从此以后,萨摩藩不敢再逼逼奈奈。

  赔光老本的萨摩藩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首先要怎么补偿手底下一万三千名武士的工资,总不可能叫他们辞掉编制,去打渔养活自己吧;其次,处于社会鄙视链最低端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起,还要继续履行纳税的义务,万一他们造反怎么办?

  总之,岛津家忧虑的根源就是两个字:没钱。

  直到江户幕府正式开张的年代,萨摩藩有人提出一个建议:去抢邻居琉球。

  岛津家顿时恍然大悟:淦!干了。

  琉球,位于九州岛南部,从隋朝起,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小迷弟,这个小迷老实归老实,就是战斗力太弱,连朝鲜棒子都不如。

  可正是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国家,却偏偏借着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东风,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朝鲜、日本乃至葡萄牙等国的商务中介,狠狠捞了一票,有“万国津梁”的美称。

  琉球人对此感到无比自豪,为了对得起这个荣誉称号,他们铸造了一口“万国津梁”钟,至今仍然保存得好好的。

  琉球,犹如一个美若天仙却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女,无不刺激着萨摩强烈的兽欲。

  对于岛津家来说,抢琉球,不仅不会付出太惨重的代价,还能解决财政上的燃眉之急,可谓一箭双雕,稳赚不赔。

  1609年,日本萨摩藩发动了对明王朝另一个附属国——琉球王国的侵略战争。萨摩藩以强大的军事优势为背景,强迫琉球王国向日本纳贡称臣,割让领土,将琉球王国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于是,岛津家派遣大将桦山久高带兵三千余人,攻打琉球。

  萨摩兵们几乎个个都是非常凶悍,特别能拼命。

  不过爱拼命,并不代表人家死脑筋,萨摩人于1543年紧跟国际潮流,从葡萄牙人手中学来了火枪制造技术,这就是日本史上著名的“铁炮传来”事件。

  注意此处的铁炮在日语里指火枪,而不是用铁铸成的火炮,只是大一号的火枪。

  有了彪悍无比的打手以及先进武器的加持,萨摩藩的战斗力呈火箭式上升,甚至一度在万历朝鲜战争期间令明朝军队吃了不少亏。

  反观琉球军队,稍微能打的只有驻扎在都城首里的亲军一千人,平日里除了吓唬老百姓,战斗力基本为零。

  当然,这里的稍微能打只是琉球王室认为而已。

  再看他们的装备,据记载,琉球士兵们大多穿戴日式盔甲,也有少数士兵穿戴明朝盔甲,他们的冷兵器是日本武士刀或中国长矛,唯一的重火力是明朝三眼铳。

  画面太美,简直不忍直视。

  桦山久高打算搞搞火力侦查,便先拿琉球王国的北部诸岛开刀。

  他吃惊地发现本来自己是赢不了的,但因为当地人还没有给萨摩人大展拳脚的机会,就直接放下武器投降了。

  原来号称“万国津梁”的琉球不过如此嘛,桦山久高一时来劲,下令攻打德之岛既唵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