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调整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再从信息部门搜集的资料来看,给出的数据是700万把。



其原因根据全球普通雨伞销量,再参考全球降雨量,特别是米国,欧洲,曰本是在夏季,有台风暴雨,十分充足,



再加上以上三个区域经济也不错,给出数据是700万把。



数据是相差200万把,是在容许范围内,取中间值600万,



600万把作为雨伞市场的小分类,是足以让一家工厂生存得非常滋润。



然而这600万把市场,肯定不会让梁记制伞一家独吞,全球其它雨伞公司也会混水摸鱼地加入,分一杯羹。



但是在销量上梁记制伞会遥遥领先其它的制伞同行,占领市场绝对数的份额。



得到防风雨伞的初步预估销售数据后,并不是立即扩大规模,



而是继续扩大客户群,确定订单。梁智诚打开世界地图,开始对全球各国提前布局,打入当地零售市场。



目前梁记制伞客户群主要放在米国和欧洲,还有少量南美和东南亚…。



作为一家企业来说,这样的布局是没有问题的,优先考虑市场稳定,经济发达的区域。



公司销售人员正在与米国各大百货零售商谈,预计在月底有结果。



欧洲市场,现在只有法国家乐福下了订单,其他欧洲各国本地零售商还在处于商谈之中,



考虑到欧洲各国的年底传统节日,预计在明年1月份才有结果。



不过,梁智诚从公司销售账本上注意到,公司的欧洲客户群是放在了西南欧,例如葡萄牙,法国,德国市场上,



在东欧的市场,是一直没有开发,一片空白,销售数据为0。



梁智诚思索着原因,应该是经济的问题,东欧要略逊于西欧。



可是根据21世纪的新闻记载,在7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全面发展,朝着米国大力地追赶,其经济规模有米国70%。



其原因就是享受到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的好处,



当米国,曰本,西欧各国家纷纷陷入石油危机的时候,苏联却大赚石油外汇,从1974-1980年间至少有1200亿美元进账。



其结果导致了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为4.9亿吨,美国为4.1亿吨。



1976年苏联钢铁产量为1.42亿吨,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这让苏联在70年代经济直接起飞,可以说是苏联的巅峰时刻,



然后,苏联就开始改变战略,全面由守转为攻,对米国采取进攻的战略,直接例子在1978年,苏联直接攻打阿富汗。



想到这里,梁智诚认为梁记制伞进入东欧市场,赚一点点卢布,到时一个不错的机会。



毕竟苏联人口高达1.3亿,目前经济十分不错,再加上当地的工业发展偏向重工业,还有气候,



所以目前梁记制伞有必要调整销售网络,朝向东欧市场发展。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70年代,苏联虽与西方各国处于对立的状态,



但是依然维持大量的贸易,苏联向西方各国出口有石油、矿产品、稀有金属、木材…等等。



向西方各国主要进口粮食、各类轻工业产品…等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