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顺手牵羊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唐月轻对赵老大最大的贡献,就是调整了《平边策》。

  “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稔之后,可以平边。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数十年前,不世出的名臣王朴写下了这篇“底定天下”的绝世韬略,之后几十年来,从郭威,到柴荣,再到赵老大,再到那个胖乎乎眯着眼的赵普,还有唐月轻。都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过战略方向,但无论怎么改,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把江淮放在第一位。

  即便到如今,也没有改变过。

  赵老大这次是动了真格了,他打算调遣李继隆手下最能打的西北悍将猛卒赶到江淮。这些人都出身关陇秦地,无论是在秦汉,还是在隋唐,他们都是这些大一统王朝定鼎天下的重要军事力量。除此之外,数月前就调遣西川能征善战的勇武之士,由唐州团练使王彦升率领,沿江东下,还带上吕转忠手下的荆襄水军。

  这次一定要平定李唐!

  如此声势浩大的行动,却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非议,甚至权贵们也开始心生不满,大宋建国八年,没有一年不打仗。连年苦战,让江淮一带几乎千里无人烟。如今又要开战,一旦打仗就要征伐民夫,耽误农事,搞的天怒人怨。

  赵老大犯了难。暂时没有调李继隆东进,而是犹豫不决。这次,赵老大想起了唐月轻。

  延福宫中炉火温暖,窗外雨幕似帘。屋檐下的台阶下,经年累月滴出的石坑蓄满了水。赵老大便服坐在榻上低着头批阅公文,唐月轻静静的坐在下首炉子旁。

  “朕听说你要修什么山庄?”

  “嗯。”

  “来时吃了吗?”

  “吃了。”

  “要不要再吃点?”

  “……”

  唐月轻一阵无语,有话就直说呗,跟一个后辈还拐弯抹角的。

  “对了,李煜派他弟弟李从善来东京了,你知道吗?”

  唐月轻终于忍不住了,开口说道:“陛下,您有事就问,没事我就先回去了,这秋雨连绵的,微臣还惦记着山庄的工地呢……”

  赵老大抬头看了一眼唐月轻,突然笑了:“还是你胆子大,朕和你说,而是犹豫不决。这次,赵老大想起了唐月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