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 身处高位知谁边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带着系统来大唐正文卷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身处高位知谁边“兔子?对,还有兔子。”苏颋猛然想起来,刚才咋没联系上这个事情呢?</p><p>“刚柔整天脑袋里面记多少事情?”</p><p>张九龄其实挺无语的,李易行事都是一环套一环。</p><p>“兔肉哪去了?往日不曾吃。”姚崇努力回忆,似乎没吃过几次兔肉。</p><p>“做成肉松储备着,今年冬天给边关将士们吃,将士们训练量大,需要蛋白质补充。”</p><p>李易给出答案,他知道兔肉如何处理。</p><p>天冷的时候脂肪与蛋白质都需要,蛋白质始终处在第一位。</p><p>如减肥一般,通过节食减肥,先消耗的其实是蛋白质,之后才是脂肪。</p><p>有的地方不科学减肥,就是节食、运动,结果人体中的蛋白质减少,挂了。</p><p>很多运动员为了维持运动生涯时间和状态,都是吃高蛋白质又低脂肪的食物。</p><p>给将士们拿去一只风干的兔子,他们吃起来麻烦。</p><p>制作成肉松,他们吃着则没问题,省事省心,关键肉松好吃,捏一点塞嘴里当零食。</p><p>“小易,账算错了。”毕构也有意见,刚才他丢脸,得找补回来。</p><p>“错就错了呗!谁还不犯错啊!”李易回答,你又没说哪错。</p><p>“老夫不是那个意思,小易你看,你现在买兔皮,价钱高。</p><p>等河南道的百姓养兔子多,以同等数量偿还兔皮,兔皮价钱低。</p><p>一来一去,中间存在差价,这个差价谁来补?”</p><p>毕构用最直观的市场经济分析,价格不同,养兔子的越多,他就越便宜。</p><p>“单独兔皮的差价,不是以之后整体经济总量提高来弥补吗?</p><p>他们养兔子的肉和多出来的兔皮,要进到市场当中,他们有了利润会消费。</p><p>户部收税难道单独存在?不与社会经济行为联系?</p><p>在其他养殖业没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兔肉兔皮是消费环节的补充,而非冲击。</p><p>宏观调控的是大唐重点区域的整体供需,市场经济决定货币流通和生产力增长。”</p><p>李易一副你看的书又白看了的样子说,咋那么让我操心呢?</p><p>你就想着一个差价问题?你不是企业做买卖,你是大唐户部。</p><p>你计算一次采购销售利润?你别兼任户部尚书了,我给你一个小公司你玩儿吧。</p><p>“兔皮衣服的大小怎么安排?”宋璟想到当铺的东西大小不好调整。</p><p>“孩子们穿大的,冬天穿皮大衣,小了冷,大两圈晚上睡觉还能压被子。</p><p>军大衣大不大?谁正常穿衣服穿军大衣的样式?</p><p>问边关将士,军大衣是不是好用?可以当被褥使唤。</p><p>河南不是岭南,冬天穿在外面的衣服都得大,顶脚的鞋冬天是不是最冻脚指头?”</p><p>李易从实际应用方面出发,冬天的鞋不可以正好那么大,得留空隙。</p><p>包括睡觉时候的被子,被子越大越暖和,被子小只能裹被子睡觉,可难受了。</p><p>衣服亦如此,像披个棉被似的大衣,感觉松散,其实可暖和了。</p><p>一般登泰山看日出啥的,都租军大衣,大一号,甚至大两号。</p><p>“兔皮大衣是毛朝外,还是毛朝里?”张说想到个事情。</p><p>“毛在里面,暖和,穿衣服不是为了保护衣服。</lt;/p><p>军大衣大不大?谁正常穿衣服穿军大衣的样式?</p><p>问边关将士,军大衣是不是好用?可以当被褥使唤。</p><p>河南不是岭南,冬天穿在外面的衣服都得大,顶脚的鞋冬天是不是最冻脚指头?”</p><p>李易从实际应用方面出发,冬天的鞋不可以正好那么大,得留空隙。</p><p>包括睡觉时候的被子,被子越大越暖和,被子小只能裹被子睡觉,可难受了。</p><p>衣服亦如此,像披个棉被似的大衣,感觉松散,其实可暖和了。</p><p>一般登泰山看日出啥的,都租军大衣,大一号,甚至大两号。</p><p>“兔皮大衣是毛朝外,还是毛朝里?”张说想到个事情。</p><p>“毛在里面,暖和,穿衣服不是为了保护衣服。</p><p>我管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啥的呢,我只晓得我大冬天的穿衣服不冷。</p><p>毛在里面的话,自然带空隙,保暖,皮在外面挡着。</p><p>而且行动方便,烤火啥的不会燎到毛。”</p><p>李易猜出来张说要干啥,跟我玩典故是不?</p><p>真正干活的人,哪有穿皮衣把毛放在外面的?不碍事儿吗?</p><p>把毛放外面的不是干活的人,毛是给别人看的,叫别人知道是什么皮衣。</p><p>不然貂皮的衣服把皮露在外面,有几个人能够判断出来?贴近了用放大镜看?</p><p>当然,有的动物的毛硬,就不适合贴身了,扎着难受。</p><p>“刚柔,冬天的时候广州有的地方也不暖和,总下雨。”张九龄指一指南边的方位。</p><p>“韶州吧?当地不在于穿什么,在于经济条件不好。</p><p>韶州到广州的路修好了?冬天的时候,派包铁船过去收购冬笋和当地的菌类,如冬菇,走广州。</p><p>我现在把钱转过去,先预订,有多少就从中扣多少,多退少补。”</p><p>李易知道张九龄问的不是广州,广州自己庄子里的人和学子在负责,轮得到别人操心?</p><p>韶州是张九龄的故乡,他修路,一声招呼,当地百姓纷纷参与。</p><p>当时他的官位是左拾遗,长安距离韶州远着呢,对当地人来说,张九龄是家乡的荣耀。</p><p>莫说张九龄此刻活在大唐,即便自己那时,一提梅关古道,当地人也有着骄傲。</p><p>“多谢刚柔。”张九龄抱拳,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p><p>我说广州,人家刚柔就解决韶州的民生收入问题。</p><p>“客气了,不然李家庄子的名头凭什么在大唐各地那么那么好用?李家庄子的兑换券畅通无阻?”</p><p>李易摆摆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