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三十一章 计划略改绝重甲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一群不想睡觉的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李易用大锅煮用船运来的海州那里的海螺。</p><p>他不想让大家吃辣的,影响年岁大的人睡眠质量。</p><p>火车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跑,送东西和乘客,不去海州。</p><p>海州有船,在船上养着海螺过来,还有白蛤蜊。</p><p>海边的百姓有李易制作的简易玻璃水镜,捞浅海的海鲜比较方便。</p><p>报纸上写了,不准潜太深,超过三丈潜多了会生病。</p><p>十米一个大气压嘛!总在那个位置,多承受一个气压,得潜水病、减压病概率就增加一大截。</p><p>别人说这样的话,海边百姓知道一样要下去,为了多赚钱。</p><p>报纸上写,百姓听话,李东主说不好,咱们得懂事儿。</p><p>海州渔民捞上来,商人用船运,拿海水养着,顺便让海螺、白蛤蜊吐泥沙。</p><p>像家里养猪,赶去卖的时候一样,都是饿着,猪饿得直叫唤,卖猪的人不喂。</p><p>喂了食儿会增加重量,坑人不行啊!</p><p>在船上换海水,吐完沙子,别人愿意买,买完回家吃着方便。</p><p>耍小心思耍一次、两次别人被骗认了,再耍,大家都不买。</p><p>邻里之间、同行业之间传,一传十、十传百。</p><p>“活海螺想是价钱不菲?”毕构见李易主动拿出办法,用牙签把海螺肉取出来看。</p><p>“十税一,按照个头大小卖,死了的一大堆卖两三钱,给别人拿去抠出来剁碎喂鸡鸭。”</p><p>李易不晓得具体价钱,价格有浮动,一天不同时间段价格都有变化。</p><p>海螺用海水养着送过来,越养越瘦。</p><p>海州到洛阳水路转水路,十多天才能抵达,价格高。</p><p>渤海湾有海螺,能够直接走黄河到洛阳,不过渤海湾的海军多,他们有钱。</p><p>上次没出海的海军跟出海的海军一同建窑,烧大陶罐子,能装三十四斤水的陶罐。</p><p>海鲜他们捕出来做成罐头,装陶罐里密封,像保存酒那样。</p><p>或者用树枝编小篓,用油纸一层层糊,同样装海鲜罐头。</p><p>加上各种海鲜干,用船运到壶口瀑布,在那里卖。</p><p>冬天他们从渤海出发,到海州等火车,船归大唐,他们自己操控,节省船钱,全是自己人。</p><p>海军卖东西交的税入户部单独的账,到时候户部拨款造船。</p><p>“鸡鸭吃死去的海螺生病否?”刘幽求问,他在回忆自己当杭州刺史时的情形。</p><p>杭州挨着海,他却不知道鸡鸭怎么吃海鲜,上任时间过短。</p><p>“剁碎放在那里,不与其他食物搅拌,鸡鸭自己知道能不能吃。”</p><p>李易知道百姓怎么喂鸡鸭鹅,往那一扔,让家禽自己选择。</p><p>“此法倒是好用。”刘幽求觉得有道理。</p><p>“十余万人同去采松子,队伍浩荡,怕松子不够采。”</p><p>李日知吃松子他会,采的话他不懂。</p><p>“老夫知道,一棵树上能取上万粒松子,那里松林繁茂,往年无人采,今年当有大丰收。”</p><p>姚崇解答问题,他后来学习很勤奋,吃个松子和榛子、栗子,要弄明白。</p><p>说完他看李易,李易犹豫着点下头。</p><p>李易没去过大唐时候的那边,天兵军与骨利干部要去的地方并非东北黑龙江。间过短。</p><p>“剁碎放在那里,不与其他食物搅拌,鸡鸭自己知道能不能吃。”</p><p>李易知道百姓怎么喂鸡鸭鹅,往那一扔,让家禽自己选择。</p><p>“此法倒是好用。”刘幽求觉得有道理。</p><p>“十余万人同去采松子,队伍浩荡,怕松子不够采。”</p><p>李日知吃松子他会,采的话他不懂。</p><p>“老夫知道,一棵树上能取上万粒松子,那里松林繁茂,往年无人采,今年当有大丰收。”</p><p>姚崇解答问题,他后来学习很勤奋,吃个松子和榛子、栗子,要弄明白。</p><p>说完他看李易,李易犹豫着点下头。</p><p>李易没去过大唐时候的那边,天兵军与骨利干部要去的地方并非东北黑龙江。</p><p>他们在他那时的内蒙古和蒙古国东边,还没遇到小冰河时期,人为砍伐、放火烧的战乱也未出现。</p><p>当地有大片的红松林,描述是广阔无垠。</p><p>这上哪判断有多少树?站在地上看松林,怎看出来广阔的?热气球上又能看多远?</p><p>“刚柔,一去几百里,人吃马嚼,应送蒸汽机到松林边,剥出松子带回。”</p><p>张九龄看变瘦的海螺,想到运输问题。</p><p>“嗯!”李易使劲点头:“先采,在当地找地方晾晒,至少十台蒸汽机,一天能打多少吨?”</p><p>李易盘算,林子究竟能打出来多少松子?</p><p>“就十台,往后作其他用途,给马、羊制作颗粒饲料。</p><p>带上轱辘,以车的形式过去,赶上下大雪,动力轮在防滑链,非动力轮下面装雪橇,如马车一般。</p><p>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带上备用零件,庄子出工匠跟随。”</p><p>李易改变计划,开车去,别只把蒸汽机带去。</p><p>“易弟,雪地和松软的地,车轱辘不好走,防滑链是”</p><p>李隆基刚才在听,他想到个问题。</p><p>“轱辘上额外套个链子,增加摩擦力,在冰面、雪地、松软的地方相对好用。</p><p>等搬到山上住时,我琢磨下履带,一节一节拼起来的。</p><p>将来不管蒸汽机动力,还是内燃机,皆需要履带。</p><p>我得好好学学机械传动学,以前怎么没想到有一天需要用呢?”</p><p>李易遗憾,没有老师教,只能自己看图纸和书。</p><p>“打仗时好用,李大夫辛苦。”</p><p>苏颋看到过蒸汽机车,这玩意儿放到战场上,别人打不动。</p><p>“打仗用不上,费尽,坏了谁维修?最实用的地方在于耕田,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