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7章 百姓追求国亦情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李隆基同样感怀,用这句话来告诉李成器咱们开始过好日子了曾经的事情别总想。</p><p>此话的原意不是这个。</p><p>李成器听懂了,他拿起望远镜看,对岸的市场还是那么热闹。</p><p>另外有人从东边过来,要进长安城,非得在十六卫守着的棚子中喝几口免费的汤。</p><p>不管穿的衣服看上去多华贵,一样喝汤。</p><p>“易弟说今年到洛阳过年,舍不得长安百姓。”李隆基突然说起不相干的话。</p><p>“放烟花,洛阳东都,也该去一次了。易弟会安排好长安事宜,不使长安百姓受到冷落。”</p><p>李成器想去洛阳看看,叫洛阳百姓体会一番热闹,有李易的地方保证热闹。</p><p>“嗯!易弟来了。”李隆基突然看到身边有人扭头,跟着一瞅,李易踩着个东西,一下一下蹬地往这里跑。</p><p>“大哥,听闻东西送来了?看看肉坏没?油没事儿,油炼出来即可。”</p><p>李易从停下滑板车,车扶手前面有个小筐,里面装了煮的茴香豆和啤酒。</p><p>两个人盯着车猛瞅,从未见过。</p><p>“滑板车,技术提高了,轴承好用,就做出来,方便庄户在庄子里赶路,孩子们也能玩耍。”</p><p>李易说着把滑板车的支撑架踢下来,停稳,拿出东西。</p><p>给三个人倒啤酒:“滑板车比滑板实用,能放东西,手扶着不容易摔,又比自行车轻便。</p><p>几里地的路,踩它一会儿可至,上坡不愿意蹬地,一走扶着走,自行车推着累。</p><p>以后此物算庄子里的标配,四处摆放,随用随取,到地方找个位置一放。”</p><p>李易制作不出来电动的滑板车,简单的人力还是没问题。</p><p>像他这个就是竹板、竹管、竹筐、两个轴承和两个木头轱辘。</p><p>最贵的是轴承,其他的不值钱。</p><p>“怎么想吃来此时喝酒?易弟,那个鲸鱼肚子里你要的东西太臭了,三百多斤。”</p><p>李成器看看滑板车,拿起个茴香豆,与李易说话。</p><p>“可以给青黛作手术了,休息两天,状态调整好。”</p><p>李易先说高兴的事情,大弟子的手术越早越好。</p><p>早作手术,随着生长,身体能够自我调节,晚了的话,有的生理上已经改变。</p><p>随即他又说:“那个东西就是龙涎香啊,现在腥臭,过一段时间干了就开始变香,三百多斤,干了也能有不少。”</p><p>“竟是如此?龙涎香是臭的?”李隆基宫里有,在右藏放着。</p><p>他闻着不臭,有的制作成香点燃。</p><p>“三哥要看看?”李易端起扎啤杯。</p><p>“一会儿看,不急。今年确定去洛阳过节?”</p><p>李隆基不在乎臭不臭,没见过,认识认识,以后好跟别人说。</p><p>“乘火车去,通车早的话,先到海州,看看大海,再从海州回洛阳。</p><p>洛阳那一站停靠的时候,叫上河南府在洛阳的官员。</p><p>沿途需要维护,不准扒车,会死人的。</p><p>要有人巡逻,以免有亡命之徒上去偷货。”</p><p>李易早有打算,让皇帝先坐,给百姓打个样儿,”</p><p>“竟是如此?龙涎香是臭的?”李隆基宫里有,在右藏放着。</p><p>他闻着不臭,有的制作成香点燃。</p><p>“三哥要看看?”李易端起扎啤杯。</p><p>“一会儿看,不急。今年确定去洛阳过节?”</p><p>李隆基不在乎臭不臭,没见过,认识认识,以后好跟别人说。</p><p>“乘火车去,通车早的话,先到海州,看看大海,再从海州回洛阳。</p><p>洛阳那一站停靠的时候,叫上河南府在洛阳的官员。</p><p>沿途需要维护,不准扒车,会死人的。</p><p>要有人巡逻,以免有亡命之徒上去偷货。”</p><p>李易早有打算,让皇帝先坐,给百姓打个样儿,顺便叫李隆基看看大海。</p><p>李隆基捏起个豆子扔嘴里嚼,非油炸,蚕豆吃起来不硬,有韧劲儿。</p><p>李易就放了大料和一点盐,其他的调料没放。</p><p>“外面吃的不一样。”李成器也吃,他从别处吃茴香豆,口感上有差别。</p><p>“放时间长了的再制作不好吃,现在吃的是长江那边去年秋天后种的蚕豆,刚收获就给送来。</p><p>即便如此,煮之前也要先泡,泡大了再煮,煮完控水,里面还是有水分,而且味道煮进去了。</p><p>泡了之后相对软,不泡硬,油炸的酥脆,油炸放时间长了硬。”</p><p>这又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厨房自己看就知道。</p><p>蚕豆在江南东道种的,今年关中的前两个月才种,要等到秋后收。</p><p>种的人少,天冷不好种,产量低。</p><p>一般在山上开块地,种上几垄,好田都种粮食。</p><p>其实山上的地并不差,有腐殖质,不过引水费劲,挑水上去种点。</p><p>天如果不是太旱,就不管了,旱还得挑水过去,一瓢瓢浇。</p><p>大田要是旱,没有水网和井,就只能哭了。</p><p>“还是缺井,大哥工盟打井……”</p><p>李易想到百姓辛苦辛苦把作物种下去,然后一场大旱下来时的场景。</p><p>“打着,始终在打,太行山东边的地方,方圆一里之内必有一口压力井,百姓自己掏钱造井。</p><p>河南道东边的地区现在是打井的主要地方,那里小麦种植多,虽不如水稻耗水,却缺不得水。”</p><p>李成器说的地方是河北南部、山西东南、山东等地。</p><p>这些全是产粮重地,而河南地区一般情况下有水。</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