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5章 九年储粮算尤重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一群人在天没黑的时候又聚集在李家庄子,带了几麻袋的稻子,叫人脱壳。</p><p>黄礼一行三百多官吏,其实用不着太多人,他们想过来体验下。</p><p>说是官吏,实际上里面有家族子弟,挂个名。</p><p>到长安涨见识,顺便进李家庄子观察与学习。</p><p>也不都是黄氏的人,另外的大家族,跟着派人,之后的五批全有此类情况。</p><p>还有山民的头领、副头领,到长安后他们跟鹌鹑似的,不敢吱声。</p><p>李隆基在他们震撼的状态下接见了他们,给予他的勉励。</p><p>一个个好激动,陛下自己居然能见到,而且陛下住李家庄子。</p><p>还了解到事情多的时候,群臣在兴庆宫办公,不去皇城,除非大朝会。</p><p>事情少,宰相们也在李家庄子办公,通过索道来回送信。</p><p>无怪乎李家庄子的人那么厉害,整天跟陛下和宰相们相处、学习呀。</p><p>李隆基勉励完所有人,单独招黄礼觐见。</p><p>大臣们陪同,喝茶水,晚上时间未到。</p><p>何况李易没出来,今天的时间长了,不晓得手术室里面出了什么问题。</p><p>“钱和粮食怎么来的?”毕构上来直接问,其他人盯着黄礼。</p><p>黄礼感觉像三堂会审,有点骄傲,正常他的品级,不配御史台、刑部、大理寺联合审他。</p><p>眼下的阵容比三堂会审还厉害,大唐最顶尖的存在,陛下亲召。</p><p>“夷商自己愿意换的,交换量很大,一船船的粮食像白送一样运过来,还有以前贸易的商品。”</p><p>黄礼把根源推到夷商的身上,说好了的。</p><p>话音落,他看看周围,见大家不出声,他再次说:“他们带东西多,还带粮食,咱们为啥不换?对不?”</p><p>群臣:“……”</p><p>“呵呵呵!”李隆基笑,忍不住。</p><p>他不信黄礼不知道大家要问什么,黄礼居然瞪眼睛装傻。</p><p>“你以为你不说我们便不知晓?你罪大了。”宋璟瞪眼。</p><p>“宋都督,我有何罪?贸易量大,难道不好?”黄礼坚持着,不能说。</p><p>“我们派人去查了。”苏颋在旁边出声。</p><p>“哦,查好,正好证明我们清白。”</p><p>黄礼不怕这个,查的人他看到了,李家庄子的人负责招待。</p><p>然后有黄门也去了,还是李家庄子的人招待。</p><p>说着他看李隆基,这个才最可怕。</p><p>李隆基摇摇头:“谣言而已,说只允许五家商行合作,谁贸易量大、粮食运来得多,谁就加分。”</p><p>他知道情况,李易出海,广州府的李家庄子人得到消息。</p><p>朝廷派人查,他们给收买,高力士派的人,他们说实话。</p><p>李家庄子的人怕朝廷有人趁东主不在,背后搞事情。</p><p>群臣果然被蒙在鼓里,有点难过,更多的是想了解具体操作。</p><p>这个太厉害啦!要钱有钱、要粮得粮。</p><p>“陛下能否详说?”宋璟无奈,向李隆基讨教。</p><p>“此事吧……”</p><p>“三哥,我来说。”李隆基话没说话,李易出现在门口,一脸疲惫之色。</p><p>“易弟手术处理妥当?”李隆基心疼,易弟累。<家商行合作,谁贸易量大、粮食运来得多,谁就加分。”</p><p>他知道情况,李易出海,广州府的李家庄子人得到消息。</p><p>朝廷派人查,他们给收买,高力士派的人,他们说实话。</p><p>李家庄子的人怕朝廷有人趁东主不在,背后搞事情。</p><p>群臣果然被蒙在鼓里,有点难过,更多的是想了解具体操作。</p><p>这个太厉害啦!要钱有钱、要粮得粮。</p><p>“陛下能否详说?”宋璟无奈,向李隆基讨教。</p><p>“此事吧……”</p><p>“三哥,我来说。”李隆基话没说话,李易出现在门口,一脸疲惫之色。</p><p>“易弟手术处理妥当?”李隆基心疼,易弟累。</p><p>“差点死了,人和人的身体结构不一样,得养两个月,半年内不能干重活。”</p><p>李易伸手搓搓脸,练习的过程并不顺利。</p><p>说是死囚签了协议死去无妨,他还是想要让对方活着。</p><p>“赶紧坐下。”李隆基要起身搬椅子,高力士唰地蹿过去,把椅子放在李隆基身边。</p><p>黄礼听着、看着,终于彻底领悟,李东主跟陛下是这等关系?</p><p>群臣居然无动于衷,你李易怎么成了易弟?你属于外姓……你也姓李哈!</p><p>那你跟陛下是一个……哦,可以是一个李。</p><p>原来如此,就是你厉害呗!咋说都行的那种。</p><p>“易弟喝茶,歇歇,不急,你医术提高,大家皆受益。”李隆基把自己面前的茶碗推过去。</p><p>群臣点头,对,小易你重要,你好好练,偶们都支持你。</p><p>“多谢三哥。”李易仰头喝掉,再喘喘。</p><p>“诸位,此事乃我安排。咱大唐粮食储备过少,莫说九年粮,今年半个大唐遭灾,常平仓全开,不够。”</p><p>李易先说现实,咱们粮食少啊。</p><p>大家还生气呢,不出声。</p><p>李易自己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里的蓄诸位可懂?”</p><p>“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p><p>群臣一同说,那叫一个整齐呀。</p><p>黄礼跟着说两句又停住,忘了,礼记里面的内容。</p><p>“诸位既然知道蓄以粮食论,咱大唐三年粮可有?我不得想点办法弄粮食?</p><p>关于具体操作,是先出消息,用经营牌照来胁迫……”</p><p>李易把那套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