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路途赠帽言养兔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大队伍的中间跟了许多百姓,百姓出行,也去郑县,或者那个方向。</p><p>被队伍赶上的时候,立即加入进来。</p><p>百姓自己用脚走,队伍里有雪橇,百姓们方便了,同时节省干粮。</p><p>蓝宝一家人不着急,有羽林飞骑提前去弘农,估计已到地方。</p><p>南田和子在努力练习说大唐的话,老太太气色很好。</p><p>“这位兄长,去哪?”李易见到一个三十许的人带个七八岁的孩子进到队伍中,跟着坐在同一架雪橇上询问。</p><p>“阌乡。”当父亲的人把儿子抱着放到两腿中间。</p><p>“干什么去?”李易继续打听。</p><p>“孩子的娘家种大棚,过去帮忙。”男子有问就答。</p><p>“嫂嫂没一起来?”李易看周围。</p><p>“先去了,带着小闺女去的,跟其他人一起,我家中还有活计,干完了再去。”</p><p>男子把手捂在儿子的两个耳朵上,捂一捂,冷。</p><p>李易把自己的脑子摘下来,扣在孩子的头上:“这样就暖和了,带了什么干粮?”</p><p>“黑面包,沿途有驿站,十里一个,不怕走不动。”男子说起此事露出憨厚的笑容。</p><p>对百姓来讲,十里一驿,解决了大问题,不管哪个季节,十里路难道还坚持不到?</p><p>到地方可以休息,还有不要钱的汤。</p><p>黑面包好储存,价钱便宜,一钱一个,很大。</p><p>报纸上有写,黑面包吃着不会出岔子,虽说里面加了麸子,整体价钱绝对超过一钱。</p><p>现在不少大规模雇佣人磨面的地方都制作黑面包,一钱一个赔本卖。</p><p>之前不提供黑面包,或要价两钱一个的磨面商人,现在全一钱一个。</p><p>买黑面包的未必全是穷人,黑面包硬,不容易坏,吃着方便,在有汤的情况下。</p><p>有时百姓家中会备上一堆,然后改吃米还是吃米、该吃好点的面还是吃面。</p><p>不提供一钱一个的黑面包,百姓就不去买其他的东西。</p><p>“早上吃饭了?”李易问戴上帽子的孩子。</p><p>孩子摇摇头:“准备到下一个驿站再吃。”</p><p>“去问问都谁没吃饭,大车制作煎饼果子,一人给一套。”李易头都不回地吩咐。</p><p>旁边的一匹马蹿出去,找人制作煎饼果子。</p><p>大车上拉着东西,随时提供食物。</p><p>孩子的眼中多了期待之色,显得十分开心,他吃过煎饼果子。</p><p>“李东主,倒是叫你破费了,帽子行了,戴一会儿就暖和。”</p><p>孩子的父亲伸手要给孩子摘帽子。</p><p>“送孩子了,我早看这个帽子不顺眼了,一直没有机会扔。”李易手按在帽子上。</p><p>“这怎么使得?不成不成。”男子急了。</p><p>“我还缺一顶帽子?我有钱啊。听我的,戴着。”李易摇摇头。</p><p>说完他松手,男子就不敢往下摘。</p><p>“李东主,是什么皮的帽子,真暖和。”小孩子得到一顶帽子,开心。</p><p>“兔皮制作的狗皮帽子,狗皮帽子指形状。”李易解释一下。</p><p>他的帽子不贵,不需要老虎皮、狐狸皮,只是寻常的野兔子。</p><p>山里多,有时田里也蹿来蹿去。</p><p>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p><p>煎饼果子做好,有人骑马送来。</p>/p><p>“送孩子了,我早看这个帽子不顺眼了,一直没有机会扔。”李易手按在帽子上。</p><p>“这怎么使得?不成不成。”男子急了。</p><p>“我还缺一顶帽子?我有钱啊。听我的,戴着。”李易摇摇头。</p><p>说完他松手,男子就不敢往下摘。</p><p>“李东主,是什么皮的帽子,真暖和。”小孩子得到一顶帽子,开心。</p><p>“兔皮制作的狗皮帽子,狗皮帽子指形状。”李易解释一下。</p><p>他的帽子不贵,不需要老虎皮、狐狸皮,只是寻常的野兔子。</p><p>山里多,有时田里也蹿来蹿去。</p><p>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p><p>煎饼果子做好,有人骑马送来。</p><p>李易跳下雪橇,去李隆基的大车。</p><p>他找李成器:“大哥,我想到个事情,刚才孩子问我帽子什么皮。”</p><p>“兔皮。”李成器给出答案。</p><p>“我知道是兔皮,咱们尝试着养兔子吧,我有养殖方法,成套的。”</p><p>李易以前家里有兔子,当时养的哈白兔,就是哈尔滨大白兔。</p><p>大唐没有这个品种,却有其他的野兔。</p><p>“赚钱?”李成器感兴趣,兔子现在多,只要山上,想抓保证能抓到。</p><p>赶上夏秋收获作物的时候,有的狗会帮忙把兔子叼过来。</p><p>“兔子长得快,吃草,养牲畜的繁殖周期长,兔子不同。</p><p>兔肉能吃,兔皮用来制作东西。</p><p>一亩地的大小,轻松养五千只兔子,从配种到出栏,八个月差不多。”</p><p>李易说数据,比起家禽,养兔子一样有很高的利润。</p><p>关键是兔皮,兔皮用处比鸡毛大,鸭子的鸭绒虽说不错,产量却低。</p><p>“让百姓养?”李成器瞬间想到养猪的操作,梁掌柜等人建了大的生猪养殖场。</p><p>同时又在京兆府北边的各州府与百姓合作,百姓按照要求养,猪场收,百姓得钱。</p><p>李易摇头:“不能叫百姓自己养,费劲。养殖数量少,耽误时间,不如干别的活儿。</p><p>养殖数量多,需要场地,或者自己钉笼子,成本高。</p><p>另外许多添加的东西,百姓自己不方便获取。</p><p>咱们找产量低、无人种植的荒地,圈起来,雇百姓养殖。”</p><p>李易担心百姓把兔子给养死了,兔子很容易死。</p><p>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必须把兔子活动和睡觉的地方收拾干净。</p><p>一户百姓难以支撑,几户或十几户合作,又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大锅饭不好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