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 生活模式最重要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当初不曾想过,棉花的作用竟如此大。”李成器还记得棉花种子是他给弄到的。</p><p>大唐有钱人把棉花当花养,同时又知道白叠子是由棉花制作而成,却没人种。</p><p>一者不会种,二者是占用用粮田,二觉得不如养蚕和种麻,习惯了。</p><p>直到现在,百姓终于明白棉花能够用来做什么了。</p><p>棉布倒是其次,最好用的是拿棉花当保暖填充物和制作棉线缝衣服。</p><p>皮衣暖和,皮少,衣服贵,又是军械制作的材料。</p><p>“尤其是盖的被,比丝绸沉,但比皮子轻,又保暖。”</p><p>李成器提到被褥,夏天他也盖一个薄的棉被。</p><p>“今年收获之后,把棉花种子带到西北地区,当地种植、收获、纺织,那里有百姓。”</p><p>李易不想在大唐好的地推广棉花种植,一旦放出去,大家保证会觉得粮价变低了,不如种棉花。</p><p>粮食价钱再低,也得让百姓种,或者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包括棉花。</p><p>如甘蔗、油菜、芝麻,取糖、取油。</p><p>“可耽误种粮?”李成器担忧那边的地方种多了棉花,粮食不够吃,那里打仗,后面运送粮草成本高。</p><p>“收拢外部部族的人,给开高价,让他们补充,他们放牧过程中有空闲时间。”</p><p>李易对此早有准备,大唐的边关乱,一些部族当墙头草,随时可以叛变,随时又能归顺。</p><p>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叛和降是形势所迫,不管是那一种,他们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p><p>只在于打不打仗的问题,有的小部族不想打仗,给人家当炮灰死了不值得。</p><p>沙陀族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原来距离吐蕃近,吐蕃要求他们打大唐。</p><p>他们一看情况不妙,赶紧跑,归顺大唐,然后在一个角落里呆着繁衍生息。</p><p>历史他们繁衍着就变成国家了,别人都打废了。</p><p>欲让各部族真心归附,必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p><p>牲畜可以继续养,再有土地种作物,作物的收入稳定,有了地和房子,他们不需要叛。</p><p>还有处在李易那时蒙古地方的各族,他们整天就吃肉、喝奶、喝茶、喝奶酿制的酒。</p><p>根本不种田,逐草而徙,然后跟大唐换茶叶,有时候也换点米回去煮着吃。</p><p>整天这样生活,指望他们安稳下来,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不现实。</p><p>不与大唐人在一起生活,哪有归属感?</p><p>“大哥,一同农耕,才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最好措施。不能是继续放任,必须引导。”</p><p>李易提到居住地稳定和民族融合的关系。</p><p>不然生活习惯不一样,对方今天跑过来猫个冻儿。</p><p>等春天有带着牲畜去好几百里之外,许多个月不回来。</p><p>对于那些人来说,猫冬的地方不是家,他们的家是帐篷和亲人。</p><p>“若他们不愿,该如何?”李成器觉得李易说的话有道理。</p><p>可是就跟京兆府百姓种大棚一样,最初没有人种。</p><p>哪怕李家庄子种了之后赚许多钱,百姓依旧观望。</p><p>直到在各县里建了试点,百姓真正拿到了收入,其他人才跟风。</p><p>今年收了种子送过去,按照京兆府百姓的办法,需要耽误好几年时间。</p>施。不能是继续放任,必须引导。”</p><p>李易提到居住地稳定和民族融合的关系。</p><p>不然生活习惯不一样,对方今天跑过来猫个冻儿。</p><p>等春天有带着牲畜去好几百里之外,许多个月不回来。</p><p>对于那些人来说,猫冬的地方不是家,他们的家是帐篷和亲人。</p><p>“若他们不愿,该如何?”李成器觉得李易说的话有道理。</p><p>可是就跟京兆府百姓种大棚一样,最初没有人种。</p><p>哪怕李家庄子种了之后赚许多钱,百姓依旧观望。</p><p>直到在各县里建了试点,百姓真正拿到了收入,其他人才跟风。</p><p>今年收了种子送过去,按照京兆府百姓的办法,需要耽误好几年时间。</p><p>李易点下头:“想到了,给钱,雇他们种,一天给个二十钱,他们就愿意。</p><p>或者用发酵茶、烧烤的调料与他们折算钱交换。</p><p>然后咱们去收,收的价钱高,他们就会琢磨,我种的地里出产的东西能卖那么多的钱?</p><p>第二年不用说,他们自己就愿意种了。头两年给的价钱高点,等种的人多了,价格自然下降,但还是有很多利润。”</p><p>李易针对那边的人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诱。</p><p>一旦种了,种习惯了,觉得比较稳定,哪怕之后的价钱低了许多,看到比自己放牧容易,他们还是会坚持。</p><p>能种棉花,自然也会尝试着种蔬菜吃。</p><p>外面草地中的野菜,哪有经过多年栽培出来的蔬菜好吃?</p><p>至少没有黄瓜和白菜、茄子、豇豆什么的。</p><p>李成器认真地听,决定回头跟三弟说一下,有利于大唐统治。</p><p>……</p><p>京兆府的百姓在努力干活,豆虫出来了,不,蛾子出来产卵了。</p><p>同时报纸说了战争的情况,苏禄带着突厥施叛变了,引白衣大食和吐蕃去打大唐的地方。</p><p>不过咱们大唐也跟着出兵了,一定不会叫敌人得逞。</p><p>前方的将士在保护大唐不受欺凌,大家应该努力工作,种出更多的粮食,给前线的将士们送去。</p><p>以前边关打仗,朝廷不跟百姓说,百姓不知道。</p><p>只有大唐打胜仗了,有了战报回来,报喜的人一路骑马冲,一路喊,百姓才了解。</p><p>现在变了,报纸会说,还很煽情的那种,培养民众拥军的思想。</p><p>豆天蛾出来,百姓开始盼,不去打扰,等豆天蛾产卵,再根据报纸介绍的方法养。</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