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 带队参观卖水泥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翌日早,李隆基还是有点低烧,李易不给他吃药。</p><p>他喝了半碗浓浓的鸡肉蔬菜粥,吃点咸菜就去朝了,拎了个暖水瓶和一个西瓜。</p><p>暖水瓶中装着淡盐水,西瓜自然就是西瓜,别人都没有西瓜了,李家庄子还能提供。</p><p>南方地区的西瓜下来了,但远水解不了近渴。</p><p>等过十来天,京兆府的西瓜下来,正好是李家庄子西瓜罢园。</p><p>朝,群臣说着苏禄那里的战事就位。</p><p>“陛下,苏禄引大食、吐蕃出兵,臣以为当呵斥之。”礼部侍郎站出来。</p><p>李隆基看他一眼:“不用了,打他即可。”</p><p>他果断干脆,呵斥有什么用?你叛就打你,当朕怕你不成?</p><p>把朕逼急了,朕让易弟带羽林飞骑过去把你活捉回来,当朕没有杀手锏?</p><p>“陛下,臣请多造百石轮船,以利边关。”苏颋站出来,他发现轮船的好处了。</p><p>“朕正有一事要说……”</p><p>李隆基开始说他的运河开凿,从另一边连接黄河。</p><p>……</p><p>“此出是蒲津渡,原本有竹索浮桥,现如今以铁索代替。”鸿胪寺丞柳桐在与日本交流团介绍。</p><p>他们昨天晚来的,看过了二十二万多的降户们种植的梯田。</p><p>今天一早吃了饭要去壶口瀑布,路过铁索浮桥的时候,柳桐讲解。</p><p>“柳君,那是水泥?”阿倍仲麻吕看着桥觉得好用,适合日本。</p><p>“混凝土,里面有钢筋、鹅卵石、水泥。”柳桐详细说一下。</p><p>“水泥制作之法柳君可熟悉?”阿倍仲麻吕又问。</p><p>“不知道,李家庄子保密,蓝田县那里军管,旁人不可打探。”柳桐扫视一圈倭国人。</p><p>鸿胪寺的人已经知道李易的意思,不该泄露的秘密绝对不准泄露。</p><p>何况他确实不了解水泥怎么制作的,制作水泥的人每一个人只晓得其本身的工作。</p><p>倭国使臣们露出遗憾之色,学不到。</p><p>他们当然明白为什么要保密,水泥修城墙速度快,几天就是一个城墙。</p><p>听高树纯一郎所言,大唐向边关运送了许多水泥,要在那边建城池,抵御敌军。</p><p>柳桐心中暗笑,又说:“制作之法不可传。然,你们想买回去倒是可以卖,一斤水泥,只需一钱。”</p><p>他按照李家庄子的吩咐推销水泥,李家庄子给出的底价是三斤水泥一钱。</p><p>有一点利润,说是百分之五。</p><p>“多买可否便宜?”下道真备觉得有点贵,倒不是觉得水泥不值那些钱,是需要太多,还得运回日本。</p><p>柳桐点头:“一万斤,三斤水泥两钱,十万斤,二斤水泥一钱,五十万斤五斤水泥两钱。”</p><p>他还是没把底价说出来,他所知道的是,想修个城,没个几亿斤水泥是不够的。</p><p>城若是大一点,水泥消耗量更多。</p><p>长安城南修房子,就是水泥和沙子混合。</p><p>正常的房子,照李东主说的高一丈,砖混,面积五十平方米,节省点用,五百斤水泥。</p><p>换成钢筋混凝土的呢,同样的高度和面积,一万多斤水泥。</p><p>差距就是这么大,看你把水泥用在哪一个方面。</p><p>盖房子的现在全是最便宜的那种,谁要钢筋混凝土啊?</p><p>河边的钢筋混凝土基座,硬灌的,两岸加起需要太多,还得运回日本。</p><p>柳桐点头:“一万斤,三斤水泥两钱,十万斤,二斤水泥一钱,五十万斤五斤水泥两钱。”</p><p>他还是没把底价说出来,他所知道的是,想修个城,没个几亿斤水泥是不够的。</p><p>城若是大一点,水泥消耗量更多。</p><p>长安城南修房子,就是水泥和沙子混合。</p><p>正常的房子,照李东主说的高一丈,砖混,面积五十平方米,节省点用,五百斤水泥。</p><p>换成钢筋混凝土的呢,同样的高度和面积,一万多斤水泥。</p><p>差距就是这么大,看你把水泥用在哪一个方面。</p><p>盖房子的现在全是最便宜的那种,谁要钢筋混凝土啊?</p><p>河边的钢筋混凝土基座,硬灌的,两岸加起来,用去水泥两千六百多万斤。</p><p>就这么重,用来抹灰当然就少了。</p><p>不过价钱不是太高,没有铁索贵。</p><p>水泥八百万钱,合八千缗,那算钱吗?钢筋加铁索,十倍不止。</p><p>全换成铁的呢,百倍不止,多亏有水泥,省钱了。</p><p>修城池就是抹灰,不然那水泥用量……</p><p>倭国人不知道情况,一听多少万斤,就觉得可以修很多城池了。</p><p>“柳君,六千万斤,两千万钱。”阿倍仲麻吕咬咬牙,讲价。</p><p>柳桐皱眉头又摇头:“我做不了主,这价实在是太低了,我要回去问,我会说大唐和倭国友好,让李东主让亏了也卖。”</p><p>“拜托柳君了。”阿倍仲麻吕听到倭国两个字很不舒服。</p><p>前一些年时他们自己也觉得倭国这个名字行,后来认为有歧视性,就改成了日本。</p><p>但人家大唐叫你倭国,你不开心也得认。</p><p>其他人也一同鞠躬,希望柳桐多多帮忙。</p><p>这个数量其实在李易那个时候也就八万吨,八万吨的水泥够干什么?</p><p>还要用船运回去,万一下雨了,水泥被雨水给淋到……</p><p>即使没有雨,海潮气重,水泥接触潮气多……</p><p>“诸位,船吧,没到开桥的时候,咱们往走一走,从面乘船,要两天半才能到壶口瀑布。”</p><p>柳桐邀请五百五十五个人乘船,从此地到壶口瀑布,将近三百里,逆流。</p><p>一个时辰走十来里已经不错了,换成李易那时的鹅船,累死人也跑不出多远。</p><p>不用说鹅船,铁的桨船,两里地也得十多分钟,还不是在黄河。</p><p>黄河水流快,需要抵消一部分功。</p><p>放到长江,一个时辰能走出去六里地,就远超纤夫拉纤。&l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